ID: 23191413

2024--2025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08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1320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
  • cover
统编版七下语文 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积累精彩语句和段落。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批注,品味精彩句段,明确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1.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积累精彩语句和段落。 2.通过批注,品味精彩句段,明确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通过批注,品味精彩句段,明确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2.体会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 1941年9月18日,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已整整十年,而东北人民还在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流浪在关内东北的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生养自己的家乡,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这篇《土地的誓言》。 二.学习新课。 1.了解背景,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年),原名曹京平。生于辽宁昌图。现代作家。1928年入学天南开中学,办刊发表文章。1932年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同年加入北平"左联",主编其机关刊物《科学新闻》。 1933年发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描写"九·一八"前夕东北人民的抗日激情和义勇军的爱国行动。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战期间,先后在山西临汾、武汉、重庆、香港等地编刊物、搞创作,写过京剧、话剧及《科尔沁草原》第二部。 (2)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10周年之际,原载于1941年9月18日《华商报》。 作者19岁时经历了"九·一八"事变。1941年,作者29岁时,"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东北三省沦陷近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3)检查预习。 ①让学生写出自己觉得重要或疑难的字词,归纳强调,整理积累。 形近字:碾-辗、斓-澜-谰、契-锲、饶-绕-浇、镐-篙-蒿 生僻字:嗥、谰、蚱蜢、辘、垄 易错字:挚、滥、桦、诞、亘、液、饶 ②展示自己找到的成语,小组挑战释义。 2.批注内容,体会感情。 (1)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划出相关语句诵读体会。 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她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①我一定要回到故乡; ②我要为故乡解放战斗到底。 ③我愿意为故乡解放付出一切。 (2)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结合具体的句子说一说。边圈划边作作概括式批注。 【示例①】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示例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示例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示例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示例⑤】这是一片幸福和谐又充满生机的土地。在这里,白桦树笔直地向上生长,各种农作物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蒙古狗、山雕、鹿群、奔跑的马儿和谐地生活,展现出无尽的生命活力。人们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