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岭南版《有凤来仪》教学设计(第16课) 课题 有凤来仪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 :通过欣赏不同形态的凤凰画作,理解凤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体会其色彩、造型的独特美感,提升对中国画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 :学习兼工带写技法,能运用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描绘凤凰主体形象,处理画面疏密关系与墨色变化,创作凤凰主题作品,增强绘画技能与艺术表现力。创意实践 :在传统凤凰造型基础上,小组合作进行创意表达,融入现代元素,对凤凰形象进行创新设计,在合作中碰撞创意火花,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能力。文化理解 :深入探究凤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吉祥、和谐、高贵等,感悟其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 “凤凰文化” 为核心,通过 “文化象征 — 造型分析 — 技法实践” 的逻辑展开: 文化层面:解读凤凰的祥瑞寓意,赏析古代绘画中的凤凰形象(如沈铨、仇英作品)。技法层面:学习 “兼工带写” 技法,重点掌握中锋运笔、墨色变化与疏密构图。 实践层面:小组合作创作《百鸟朝凤图》,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意结合。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对凤凰的神话传说有初步认知,但对中国画 “兼工带写” 技法较为陌生。 能力特点:七年级学生具备基础观察能力,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有强烈好奇心,但控笔技巧与构图经验不足。 学习需求:渴望通过实践体验感受绘画乐趣,需通过分步示范降低技法难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凤凰的象征意义,包括吉祥、和谐、高贵等,并体会不同画家如何通过色彩、造型和构图来表现凤凰的神韵和气质。21教育2.掌握凤凰绘画的兼工带写技法,学会运用工笔细致描绘凤凰局部特征,以及用写意表现整体姿态和背景氛围,注意画面疏密关系和墨色变化。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准确把握凤凰优雅华贵的气质和灵动的姿态,使画面既符合传统韵味,又具有创新性,避免画面呆板或失去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练习法、合作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 播放一段精彩绝伦的《凤鸣朝阳》古典舞蹈视频,舞者身着华丽的凤凰服饰,模仿凤凰展翅、飞舞的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凤凰的灵动与高贵。同时提问:“同学们,看完这段舞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有没有联想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某种意象?” 引导学生从舞蹈的视觉效果中抽象出凤凰的形象特征。播放讲解凤凰的视频。21教育网独家志愿过渡语:“凤凰作为中华祥瑞神兽,不仅出现在舞蹈中,更在中国画中留下了千年神韵。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有凤来仪’的艺术密码。” 全神贯注地观看视频,沉浸在舞蹈营造的艺术氛围中,跟随教师的提问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分享自己联想到的关于凤凰的初步印象,如美丽、优雅、非凡等。 通过动态艺术激发兴趣,建立凤凰 “祥瑞、灵动” 的初步认知,为后续赏析铺垫。 环节二:新授 活动一:观察《百鸟朝凤图》中的凤凰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1.文化溯源: 展示《尔雅》对凤凰的记载:“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用磁吸式教具分解凤凰造型(同步板书特征关键词)。 21教育网独家志愿讲述 “百鸟朝凤”“梧桐栖凤” 等传说,提问:“为什么古人将凤凰视为吉祥象征?” 2.作品赏析: 呈现沈铨《百鸟朝凤图》局部,引导观察:“画家如何通过羽毛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凤凰的华贵?”再分别展示清朝沈铨的《百鸟朝凤图》、近代薄儒的《梧桐栖凤》、明代仇英的《吹箫引凤》等不同画家的凤凰主题作品,提问:“同学们,对比这几幅作品,你们觉得它们在凤凰造型、色彩运用、画面构图等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