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俗语) 一寸光阴一寸金。(俗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朱自清《匆匆》) 日 晷 铜壶滴漏 陶世龙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了解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通过梳理文章内容,解读文章写法。 作者介绍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预习检查: 掸去( ) 踪迹( ) 山麓( ) 沟壑( ) 腐蚀( ) 沙砾( ) 龟裂( ) 帷幕( ) 楔形( ) lù hè jūn wéi xiē zōnɡ jì dǎn lì fǔ shí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文共2200多字,请同学们用 6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完成下表。(标题对比) 单元 标题 标题特点 总结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蝉》 ① 事物说明文一般以说明对象为标题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大自然的语言》 《时间的脚印》 ②都运用 的修辞手法,效果是: 事理说明文的标题灵活多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③ 直接提示说明内容 拟人 形象生动点明说明对象,新颖别致,将抽象的科学知识通俗化,使读者易懂,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两篇文章的标题都记录了一个科学发现或现象,文章以此引出话题,印证另一个观点 你能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给课文拟个副标题吗? 时间的脚印 ——— 石头记 / 记录时间的岩石 速读课文,捕捉信息 再次浏览课文,注意作者介绍的新知识,然后合上书本,给以下选项正确分类。 岩石被破坏因素之非生物: 。 岩石被破坏因素之生物: 。 岩石新生的条件: 。 岩石如何记录时间: 。 A.水流 B.地下的生物 C.阳光 D.水和空气中的酸类 E.地面生物 F.风沙 G.重压 H.层与层顺序不打乱 I.风 J.海水 K.胶结 L.冰河 M.雨 N.霜雪 O.沉积 P.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形成1米厚的岩石 Q.人 A C D F I J L M N B E Q G K O H P 速读课文,捕捉信息(连连看) 砾岩 红色岩石 灰黑色岩石 岩石有光滑的擦痕 三叶虫化石 高大树木的化石 “象”和“犀牛”长长毛 寒武纪时代海洋宽广 曾经天气寒冷 曾经气候炎热 “第四纪”冰河时期冷天气 陆地的边缘 “石炭纪”,温暖潮湿 曾有冰河经过 (1)“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5)“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7)“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11)“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13)“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18)“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22)“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4)“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27)“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文中有大量的独句段,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再读课文,把握结构特点 引出后文 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 根据特点,绘制导图 再次浏览课文,根据结构特点,试着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岩石如何记录时间。 提示: 一、中心图。二、分支。三、关键词。 根据特点,绘制导图 1、大量过渡性短句独立成段,既提示读者重点内容,又使文章脉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