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01968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189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 cover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词,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诗词的字音、节奏和韵律,提升对古诗词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多角度赏读和探究诗词的用词与写法,学生能够发展批判性思维,提升对诗词深层含义和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味诗词的韵味和情感,学生能够培养审美感知,提升对诗词艺术魅力的鉴赏能力,并激发创造性表达。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赏识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和背景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共鸣。 (2)通过多角度赏读和探究词作的艺术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 (1)把握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味,通过诵读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深入解读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在诗词中的艺术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诵读古诗词,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与情感。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古诗词的世界,感受那份独特而美好的诗意。 【设计意图】 从中华文化的角度入手,用简洁且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了解写作背景 学生根据课本注释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写作背景: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至黄州,任职团练副使后的第三年春日出游时,遭遇风雨。同行者感到狼狈,苏轼却泰然自若,吟咏前行。(生:通过注释和资料深入了解苏轼当时的心境。)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在退居青墩镇僧舍时创作此词,回忆二十多年前天下太平的景象,对比今昔巨变,心中五味杂陈。(生:借助背景理解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在中秋之夜写下此词,表达了对抗金收复失地的决心以及对朝廷投降派的不满。(生:通过背景了解辛弃疾的政治立场及其心愿。)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纳兰性德受命赴梭龙打虎山巡视边疆,抒发了奉使出塞时内心的凄惘之情。(生:结合背景体会纳兰性德在边塞的复杂情感。)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在诵读前充分了解每首词的写作背景,为深入理解诗词铺平道路。 三、诵读诗词,品味韵味 1. 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诵读这四首词,注意发音,特别是生僻字和易读错的字。 料峭(liào qiào) 姮娥(hénɡ é) 斫(zhuó) (生:自行朗读并标注难读字词,纠正发音错误。) 2. 读好节奏 首先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参照课件展示的节奏划分再次朗读,确保节奏准确。 《定风波》 莫听 / 穿林 / 打叶声,何妨 / 吟啸 / 且徐行。竹杖 / 芒鞋 /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 任平生。料峭 / 春风 / 吹酒醒,微冷,山头 / 斜照 / 却相迎。回首 / 向来 /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 也无晴。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 / 午桥 / 桥上饮,坐中 / 多是 / 豪英。长沟 / 流月 / 去无声。杏花 / 疏影里,吹笛 / 到天明。二十余年 / 如一梦,此身 / 虽在 / 堪惊。闲登小阁 / 看新晴。古今 / 多少事,渔唱 / 起三更。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 / 秋影 / 转金波,飞镜 / 又重磨。把酒 / 问姮娥:被 / 白发,欺人 / 奈何? 乘风 / 好去,长空 / 万里,直下 / 看山河。斫去 / 桂婆娑,人道是,清光 / 更多。 《浣溪沙》 身向云山 / 那畔行,北风 / 吹断 / 马嘶声,深秋 / 远塞 / 若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