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探海》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蛟龙”探海的来龙去脉,感悟“蛟龙”探海成功的重要意义。 2.了解“海空连线”的背景、连线内容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梳理“蛟龙”探海的来龙去脉,感悟“蛟龙”探海成功的重要意义。 2.了解“海空连线”的背景、连线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 梳理“蛟龙”探海的来龙去脉,感悟“蛟龙”探海成功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各国深海潜水艇照片)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一片神秘的地方,那就是海洋。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的活动。而深海潜水器是进入深海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载作业装备。我国也在积极地发展自己的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就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蛟龙”探海》,重温“蛟龙”探海和海空连线的过程。 设计意图:从海洋的重要性和各个国家的深海探测器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许晨,出生于1955年,山东德州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主要作品:《居者有其屋》《真情大援川》《巍巍“泰山”》等。 2.写作背景 2012年6月24日,水下是“蛟龙号”成功挑战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天上是“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手控对接。这两大高新科技事件,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梦想。 2014年,许晨在国家海洋局特别批准下,跟随“蛟龙号”深入西太平洋,亲临“蛟龙号”深潜探海现场,实地采访了包括“蛟龙号”研发、深潜、后勤保障等在内的深潜事业的参与者。返航后,他潜心构思写作,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本文就节选自其中。 3.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 播放课文朗读,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预设:本文主要记叙了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00米的过程及意义。 (2)字词正音 蛟(jiāo)龙 憧憬(chōnɡ jǐng) 蹒跚(pán shān) 蓦(mò)然 矗(chù)立 瞩(zhǔ)目 突袭(xí) 宏(hónɡ)图 绘(huì)声绘色 淋漓(lín lí)尽致 浩瀚(hàn)无际 波澜(bō lán)起伏 踌躇(chóu chú)满志 劈(pī)波斩浪 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预设: 第一部分(1—2段):概述人类对海洋的向往与探索。 第二部分(3—20段):写“蛟龙”探海及海空连线,展现了我国伟大的科技成就。 第三部分(21段):作者为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赞扬了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 追问:刚才是给整篇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请给第二部分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预设: 第一层(3—7段):介绍试验海域的具体情况,点明“蛟龙”探海的难度之高、意义之大。 第二部分(8—15段):详细记叙“蛟龙”探海这一事件的过程。 第三部分(16—20段):详细记叙了“神舟九号”和“蛟龙号”连线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本,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活动 (一)活动任务一 1.发布任务 结合课文内容,梳理“蛟龙号”探海的全过程。 “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的海底试验 原因 具体历程 准备阶段 “蛟龙号”海试团队 目标海域 探海过程 日期 天气 出征仪式 下潜过程 探海结果 时间 深度 2.活动安排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蛟龙号”探海的原因、具体历程和意义等相关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和资料,提取、归纳关键信息,试填写表格。 (3)独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