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遭遇挫折但仍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 4.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遭遇挫折但仍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感悟诗人遭遇挫折但仍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诗歌;搜集和作者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自我研学 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著有《龚自珍全集》。《病梅馆记》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皆为其代表作。他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2.背景介绍。 《己亥杂诗(其五)》: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朝廷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往返途中创作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用“/”划出诗句的节奏。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理解诗意。 浩荡:这里形容愁绪无边无际的样子。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天涯: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落红,落花。 译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四、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品读诗歌,把握诗人情感。 探究过程:1.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②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③诗中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 2.全班分为4个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并记录讨论要点。 3.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答案分享,教师点评指导。 成果展示: ①一、二句叙事抒情,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浓重的色彩,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第二句具体可理解为: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②后两句比喻明志。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③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一是离别之感。诗人因为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仕途遇到挫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