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60年前毛泽东主席描绘了一幅遨游天地的浪漫画卷如今,随着中国的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上天入海”早已成为现实。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12年那次“蛟龙”入海的动人场景吧! 导入新课 蛟龙号探险记 “蛟龙”探海 “蛟龙”是中国载人潜水器的名字,“探海”指“蛟龙号”挑战深海这一事件。标题简洁明了地点明了文章内容。 许晨 蛟龙 门槛 蓦然 憧 憬 浩瀚无际 踌 躇满志 瞩目 深邃 矗立 蹒 跚 波澜起伏 淋 漓尽致 jiāo chōnɡ jǐnɡ pán shān mò chù zhǔ lín lí hàn lán chóu chú suì kǎn 蓦( )蓦然摹( )临摹暮( )暮色幕( )幕布 mò mó 形近字 崇( )崇高 祟( )鬼鬼祟祟 chónɡ suì mù mù 瞩( )瞩目嘱( )叮嘱 zhǔ zhǔ ( )晚间 ( )间隙 槛 jiān jiàn jiàn kǎn ( )门槛 ( )兽槛 间 多音字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许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一级作家、《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14年6月至8月,许晨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之邀,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他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撰写反映我国载人潜水器研发海试及其重大意义的长篇报告文学《蛟龙探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8月11日,他凭借《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20世纪末,随着国际海底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对载人潜水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此前,美、法、俄、日4个国家已经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而我国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起步较晚。2001年,国内海洋界的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级专家以及政府部门负责人达成共识:要制造中国自己的载人潜水器,深度7000米。2007年9月1日,在多家部门合作下,许多科学家魂牵梦绕了无数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终于组装完成。自2009年起,“蛟龙号”连续4年在不同海域开展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上试验。本文记述的是“蛟龙号”于2012年6月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区域执行的7000米级海试任务。 背景介绍 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手法,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运用文学的描写手法,使人与事更具典型意义,但在基本事实上不允许虚构,兼具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被称为“文学的报告”。其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纪实性。 报告文学 背景介绍 整体感知 1、梳理并概括故事情节,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1-4段) 主要写“蛟龙”探海的背景。 (第5-10段) 主要介绍“蛟龙号”进行深潜海试的相关情况。 (第11—20段) 主要写“蛟龙号”成功深潜的过程,以及与“神舟九号”跨越海空互致祝福,表明我国在载人深潜和载人航天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第21段) 赞颂我国在高水平科技领域上取得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抒发自豪之情。 2.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记叙了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20米的过程及意义。 3.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文章采用了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的方式,先从人类对海洋的向往和探索写起,引出 “蛟龙号” 深潜的主题。然后详细描述了 “蛟龙号” 深潜 7000 米的过程,包括海试团队的准备、下潜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海空连线等内容。最后,表达了对我国科技成就的自豪和对未来的展望。 4.浏览课文,请在文中找到相关时间,并概括对应事件。 时 间 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