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家乡的童谣 第五课时 《蜗蜗牛快犁地》 课题 《蜗蜗牛快犁地》 单元 6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西南大学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家乡的童谣》的第五课时。本单元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主,旨在让学生从小通过歌曲认识我国不同民族,演唱各民族家乡的歌,感受各民族少年儿童的生活乐趣,培养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蜗蜗牛快犁地》作为回族民歌,其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回族的音乐文化、生活习性,进一步落实单元中 “感受少数民族音乐与生活联系” 的目标,是单元中体现民族音乐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分析:《蜗蜗牛快犁地》是一首回族民歌,为民族五声 F 宫调式,旋律由 “1”“2”“3”“5”“6” 五个音组成,乐曲中包含大量的 “1”“2”“3” 三音组,如 “3”“1”“2”、“1”“2”“3”,简单的曲调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与演唱。歌词生动可爱,“蜗蜗牛呀,犁地来” 等语句形象地展示出蜗牛的特征与勤劳刻苦的精神,通过蜗牛不懈努力获得成功的形象,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歌曲节奏富有特点,结合了劳动的韵律,旋律连贯柔和又不失活泼,让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同时体会回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认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柯尔文手势,能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并具备一定的模唱能力,这些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学生有初步的认知,但缺乏深入了解。在教学中,需通过丰富的游戏、律动和直观的视觉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音乐要素和民族文化,同时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体验音乐的乐趣,培养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目标: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感受民歌连贯柔和又活泼的情绪,体会歌曲中三音组等音乐要素所营造的蜗牛犁地的音乐形象。艺术表现目标:能用自然明亮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准确唱准三音组并根据歌曲情绪做出相应的动作,与同学合作完成表演,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创意实践目标:参与歌词改编活动,创编新的劳动儿歌,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探索音乐的创造性表现。文化理解目标:了解回族的基本文化音乐特点及其民间音乐,初步形成尊重和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感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 重难点 重点:了解回族的基本文化音乐特点及其民间音乐,初步形成尊重和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感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难点:准确唱准三音组 “1”“2”“3” 的不同排列组合,以及歌曲中的节奏型。理解回族音乐与劳动生活的联系,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 展示蜗牛耕地图,提问:"小蜗牛在做什么?它爬得慢吗?"2. 简述回族分布(宁夏、甘肃),他们的民歌像小蜗牛一样朴实又可爱哦!你能根据背景音乐模仿蜗牛“犁地动作”吗?(弯腰慢走+手臂划土) 1.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2. 模仿蜗牛犁地动作(弯腰慢走+手臂划土) 激活生活经验,建立回族文化与歌曲联系 二、新课教学 聆听歌曲,感受情绪1.引导学生轻轻闭上眼睛,说:“想象自己变成一只小蜗牛,爬在宁夏的田野里~听!微风吹过麦田的声音‘沙沙沙’,锄头碰到泥土的声音‘哒哒哒’,还有小蜗牛一边爬一边唱歌呢……” 提示动作:“用手指轻轻放在膝盖上,跟着音乐节奏摸一摸‘蜗牛壳’(头顶)哦~”2. 播放歌曲,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欢快还是柔和?”“用小手跟着节奏拍拍腿,说说歌曲是几拍子?” 1.闭上眼睛,想象情境,随音乐节奏摸头顶,感受音乐营造的氛围。2. 聆听歌曲,歌曲的情绪,拍腿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