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良知与悲悯” 主题拓展作文训练 微写作+“正义良知” 四道相关主题作文导写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 要求: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个字左右。 ②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个字左右。 ③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 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个字。 【写作提示】【例一】 《呐喊》中《孔乙己》结尾那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令人印象深刻。“大约”表示推测,而“的确”则是肯定的口气。按照孔乙己最后的样子推断,他一定会因贫而死,但再也没人谈起他,所以也不能确定。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却尽显人们对孔乙己的无视。鲁迅先生只用了短短的几个字就刻画出人们的麻木和冷漠,给人以思考回味的空间,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例二】 毫无疑问,桑地亚哥就是内心强大的人。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他怎能坚持自我,在机器时代仍旧手摇小船 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他怎能耐得住寂寞,84天一个人待在一条小船上 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他怎能克服困难,和群鲨奋力搏斗 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他怎能充满希望,只剩鱼骨归来依旧梦见象征着生命力的狮子 他强大的内心永远不懂“失败”“放弃”与“老去”。 【例三】 这一份赞美献给心清如水的少女翠翠:一条渡船,仿佛翠翠拒绝收钱时那微笑的嘴角,如水一般荡漾着她单纯的友善;夜风吹来那个少年的歌声,吹动着翠翠萌动的梦,那微微泛红的脸颊,如夕阳映衬下的溪水,泛着纯情的涟漪;娇憨的呼唤,带给孤独的爷爷多少温暖;那凝望远方的倩影,如水的明眸里依旧充满令人赞叹的痴情。 【大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材料二: 我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无“礼”的现象: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高铁霸座等。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针对材料中提到的无“礼”现象,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试题给出了两则材料。第一则说明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为人处世、行事治国,都须有礼,否则都无法成功;只有依“礼”行事,才有别于禽兽。第二则列举了生活中一些无“礼”的现象,它们都与我国“礼仪之邦”的名称不相符,应该予以纠正。 写作时一定要把两则材料联系在一起,既要指出有守“礼”之传统,又要分析无“礼”的现象,指出其行为背后的实质以及危害,倡导人们知礼、行礼,把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任务要求针对材料中提到的无“礼”现象进行写作,就是要观点鲜明,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对生活中无“礼”的现象进行批判。 切题立意: 1.让“礼”表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上。 2.倡行礼仪,从我做起。 3.践行文明礼仪,争做文明学生。 【例文】 学礼行礼,立起大国形象 《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自古中国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备受推崇。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使我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也使“礼”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礼”是“贫贱不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