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谁是最可爱的人》说课 魏 巍 目 CONTENTS 录 教材分析 01 学情分析 02 说教学目标 03 说教学重难点 04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05 06 07 说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创作于抗美援朝时期。文章通过真实感人的事例,歌颂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正如魏巍在文中所说:“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这句话不仅点明了主题,也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单元主题 01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学习本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化他们对英雄精神的理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02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承载着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那么,我们的学生能否理解这种精神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英雄事迹和爱国主题有一定兴趣,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可能对文中志愿军战士的牺牲精神缺乏深刻体会。此外,学生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容易关注情节而忽略细节描写的作用。 因此,教学中需通过背景补充、情境创设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跨越时空障碍,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三、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中的写作对象承接了第一单元中非凡人物的非凡气质,开启了第三单元平凡小人物身上的珍贵品质。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 根据单元导语的提示,本单元的语文主题是“家国情———,语用要素为“通过精读,涵咏品味”的方式,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自己”沉浸在作品氛围之中,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的抒情方式,运用批注从细节处感受人物魅力。 三、教学目标 依据上述分析,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01 文化自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02 语言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特点。 03 思维能力: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新闻通讯,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精心选材和巧妙组材。 04 审美创造:欣赏英雄人物,学习志愿军战士的优秀品质,陶冶情操。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我们需要聚焦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即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文中三个典型事例,理解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难点:学习作者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有了方法的指引,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教学过程的设计。 01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抗美援朝纪录片片段,创设历史情境。 02 问题导学法:以主问题“为什么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贯穿课堂。 03 品读法:通过朗读、批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如文中“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等细节描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涉疑激趣,引入主题 (一)导入:设疑激趣,引入主题 播放歌曲《英雄赞歌》,提问:“同学们,你们心中的‘可爱’是什么?为什么魏巍说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勇敢”“无私”等,教师顺势引导:“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志愿军战士正是这样的英雄。 (二)初读感知,梳理内容 松骨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