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31929

第四单元学习项目二 表演艺术家的二度创作 教案 人教版七下音乐

日期:2025-10-03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5311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四,单元,学习,项目,表演艺术家,二度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七下音乐第四单元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 课题 项目二 表演艺术家的二度创作 单元 四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课围绕音乐表演的 “二度创作” 展开,涵盖京剧、昆曲、西方古典音乐等多元内容。通过对比不同表演艺术家对同一作品的演绎,引导学生理解二度创作的概念与意义,探究其在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差异。教材选取京剧《空城计》、昆曲《牡丹亭》及巴赫作品等经典案例,帮助学生从唱腔、速度、力度等维度感受二度创作,积累审美评价标准,理解忠实性与创造性的平衡关系。 学习目标 通过对比欣赏京剧、昆曲及西方音乐作品,理解 “二度创作” 的概念及表演者个性化处理的影响。分析不同艺术形式中二度创作的差异,掌握从唱腔、速度、力度等角度描述音乐演绎的方法。理解中西音乐文化中二度创作的共性与个性,尊重艺术表达的多样性。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京剧、昆曲及西方音乐的不同版本,提升对音乐表演细节的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用语言或肢体动作描述不同表演版本的差异,模仿京剧片段进行艺术表达。创意实践:分组对比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的二度创作,培养跨文化探究能力。文化理解:了解京剧流派、昆曲演绎与西方音乐表演的文化背景,建立多元艺术认知。 重点 理解二度创作在京剧、昆曲及西方音乐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从 “唱腔、速度、力度、装饰音” 等维度评价音乐表演的方法。 难点 用专业术语描述京剧、昆曲不同流派的演绎差异,并联系文化背景分析。理解 “严格读谱” 与 “二度创作” 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平衡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周杰伦版《菊花台》和合唱版《菊花台》,提问:“两段表演在声音质感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引出概念:作曲家创作乐谱(一度创作)后,表演者通过演绎赋予作品生命的过程即 “二度创作”,不同艺术形式的二度创作各具特色。 聆听片段,小组讨论并分享对两种表演风格的直观感受。2. 结合实例理解 “一度创作” 与 “二度创作” 的区别。 通过经典歌曲片段激发兴趣,建立二度创作的感性认知,为跨艺术形式对比做铺垫。 新知讲解(京剧二度创作) 1. 对比欣赏:播放谭富英与马连良版《空城计》选段,展示表格引导学生从 “唱腔、速度、力度、装饰音” 分析差异。2. 文化延伸:介绍 “谭派”“马派” 的艺术渊源,强调京剧流派差异是二度创作的典型体现。3. 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模仿两句唱腔,感受真嗓与假嗓的音色区别。 1. 观看表演视频,填写表格对比两版本差异,用 “稳健”“灵活” 等词汇描述速度特点。2. 聆听流派背景介绍,理解京剧 “口传心授” 传统对二度创作的影响。3. 分组模仿唱腔,体会不同表演处理对角色塑造的作用。 通过 “欣赏 - 分析 - 模仿” 三维学习,深化对京剧二度创作的理解,感受流派艺术的个性化表达。 新知讲解(昆曲二度创作) 对比赏析:播放张继青与华文漪版《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从 “唱腔处理、情感表达、舞台表现” 引导分析。 舞台体验:示范昆曲 “兰花指”“云手” 动作,让学生配合唱段做简单身段表演。 观看片段,用 “典雅”“活泼” 等词描述不同演绎风格,分析其如何塑造杜丽娘形象。模仿身段动作,体会昆曲 “唱念做表” 结合的二度创作特点。 通过多感官体验,理解昆曲二度创作中 “声、情、形” 的统一,建立艺术与文化的关联认知。 新知讲解(西方音乐二度创作) 巴赫作品对比:播放里赫特与图雷克演奏的《 e 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片段,对比 “速度、力度、触键”(里赫特速度快、力度强,图雷克触键细腻)。2. 同一演奏家对比:播放古尔德 1955 年与 1981 年版《哥德堡变奏曲》,分析年龄与阅历对二度创作的影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