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61159

10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260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语文,下册,九年级,学年,2024--2025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本注释和字典,结合自己的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2.抓住语气词和标点符号,朗读、赏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谈话技巧,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3.明确作者虚构、夸张的目的,感受唐雎“士”的精神,体会“士”文化的魅力。传承士人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抓住语气词和标点符号,朗读并赏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谈话技巧 教学难点: 感受唐雎“士”的精神,体会“士”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内容梳理 1.故事导入: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记者看到总理桌上有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笔。 总结:外交场合中,有时会遇到对方并不太友善的提问,这个时候如何有礼有节地应对,需要勇气与智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看看唐雎是如何应对的。 2.解题:“唐雎不辱使命”中“辱”的含义是什么?辱没 3.文学常识简介。 4.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概括文章内容。 示例1:秦王想要用五百里地换取安陵国,安陵君不愿意,于是派唐雎出使谈判,唐雎据理力争使秦王屈服,使安陵得以生存。 示例2: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唐雎坚决维护国家,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只好屈服。 环节二:赏读对话,初获感悟 课文写的是战国时期的一场外交风波,主要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秦王和安陵君的对话交代了唐雎出使的缘由。 出使起源 秦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分析示例:这句话中秦王直接提出换地要求,“其”的意思为祈求语气,但句末的感叹号表明秦王强势的态度,明求暗抢的心态昭然若揭。本句在朗读时,可以丰富秦王叉着腰的动作,傲慢的神态,突出人物性格。 安陵君: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分析示例:安陵君首先赞扬秦王以大换小的友善,有礼;再明确表态不交换,感叹号表明了态度的坚决,有节。本句在朗读时,应当神态温和且坚定。 1.让我们一起走进外交语言现场,找到秦王和唐雎之间的对话,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关注语气词、虚词、标点符号,丰富人物神态动作,探究人物对话中的深意,仿照示例,进行分析并朗读。 (1)针锋相对之秦王VS唐雎第一回合 秦王: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示例:秦以灭韩魏炫耀武力,以“逆”“轻”给安陵君安上“违背”“轻视秦王”的罪名。“与”同“欤”相当于“吗”,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语势凌厉,使对话之间充满危险的因素,让对方感到不安。读这句话时,可以增加秦王傲慢,虚情假意的神态。 唐雎:否,非若是也。 示例:“也”表示肯定的语气,面对秦王的无端指责,唐雎冷静应对,以短短五个字否定了秦王的说辞,为自己接下去的陈述做铺垫。此时唐雎神态自若,坚定坚决。 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分析:唐雎没有解释安陵君是否有轻视违背秦王的心理,而是表示不换地跟土地大小无关。“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语气,表达了唐雎对秦王“好心”换地的轻蔑。 (2)针锋相对之秦王VS唐雎第二回合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分析: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暗示将用武力征服安陵国,希望唐雎知难而退。“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