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自由诗(新诗)的特点。 2.理解诗人“寻梦”的内涵,体会诗人情感的意蕴,把握诗歌情感的丰富之美。 3.结合意象分析诗人在情感处理上的理性节制,品读诗歌的节制之美。 情境导入 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猛虎集》和《志摩的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的前身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人。社名是徐志摩根据泰戈尔《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徐志摩《新月的态度》)。 诗歌三美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对齐)”,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剑桥大学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2年,第一次离开康桥,写下长诗《再会吧,康桥》; 1926年,再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第三次也是告别的一次,留下诗《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留给康桥的告别礼。 字词正音 河畔(pàn) 荡漾(yànɡ) 青荇(xìnɡ) 榆荫(yú) 浮藻(zǎo) 沉淀(diàn) 长篙(ɡāo) 漫溯(sù) 斑斓(bān)(lán) 笙箫(shēnɡ)(xiāo) 壹 朗读,感知音乐美 音乐美 ①首尾呼应,有回环往复之美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轻轻”一词表达的是动作的轻柔,自己轻轻到来,不想引起什么动作,尽管也许有人知道 “悄悄”是有意躲着别人,更突出不忍打扰而格外小心翼翼,更表现了诗人想要将这一份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 音乐美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②韵律和谐 每一小节的2、4句压韵,节节换韵,韵律和谐。 建筑美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