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64088

第八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52张PPT)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2834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单元,第八,PPT,52张,教学课件,下册
  • cover
(课件网) 必修下第八单元 语文 单元学习任务 统合案 学习目标 1.统整单元内容,体会志士仁人责任担当、胸怀家国天下的精神品质。 2.梳理文本逻辑结构,体味思辨表达的方法;分析鉴赏文章说理的艺术。 3.教考融通,基于单元学习任务高考内容的练习,对接高考关键能力点。 重点: 统整单元内容,体会志士仁人的责任与担当 难点: 梳理文本逻辑结构,鉴赏文章说理的艺术 学习重难点 新课讲授 单元专题性研习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责任与担当”,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结合单元文本学习,融会贯通,横向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学会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关键词共有两个:一是“倾听”,即理解和把握。具体要求:理解和把握作品体现的古代文人的责任担当精神;掌握各篇作品的主要观点,理解其现实合理性;把握作品理性表达的方法策略,领略思辨表达的魅力;领会古代开明君主对国家治理问题的理性思考,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言说”,即理性表达,旨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社会现象,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进行思辨表达。 设计意图 本单元围绕“责任与担当”的人文主题,选取了不同时代背景,不同主题和不同风格的四篇古代思辨性文本,作者或是治世能臣,或是文人典范,其立身处世皆有可为楷模、值得学习之处。他们所写的文章,不论是上书陈事,还是剖白心迹,或者是就史事发表议论,均是有感而发,有为而发。学习这些文章,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解读、思考文章与时代的关系,与历史对话,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代先贤剖析现实、针砭时弊、“疗救”社会的千钧之力,以及以天下为己任、持正守道的见识与情怀。 设计意图 专题研习一:围绕“责任担当”,梳理单元文本结构,掌握文本内容 篇目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阿房宫赋》 《六国论》 内容 臣子魏征向唐太宗呈递的奏疏,劝谏君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聚德义以安国。 王安石回复司马光的书信,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进行回应,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借秦朝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讽喻唐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勿骄奢亡国。 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观点 君主应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做到“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等十个方面。 所操之术多异,坚持变法是为“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驳斥司马光对变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指责。 秦朝灭亡是因为不爱惜百姓,骄奢无度,后人应哀之鉴之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揭示赂秦导致自身力量削弱,最终灭亡的道理。 活动一:统整单元的内容、观点、说理方法、逻辑推理及表达特色。以图表形式呈现 专题研习一:围绕“责任担当”,梳理单元文本结构,掌握文本内容 篇目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阿房宫赋》 《六国论》 说理 比喻论证,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比论证,如君主“竭诚以待下”与“纵情以傲物”的对比;引用论证,引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举例论证,以“盘庚之迁”为例;对比论证,将自己变法的目的与司马光指责的内容对比;类比论证,以“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类比坚持变法的决心。 铺陈夸张,描绘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奢华无度;对比论证,秦人对待珍宝的随意与建造阿房宫时的浪费对比,百姓的劳苦与统治者的享乐对比。 对比论证,“赂秦而力亏”与“不赂者以赂者丧”对比;引用论证,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活动一:统整单元的内容、观点、说理方法、逻辑推理及表达特色。以图表形式呈现 专题研习一:围绕“责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