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严于律己 1.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 2.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自觉性。 明晰远离违法犯罪的要求。 认识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明辨是非,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一则材料,并提出问题:陈某的事例给了你什么启示?本活动通过让学生阅读陈某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在社会生活中谨慎交友、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新知探究 一、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99页的“生活观察”,并提出问题:如何避免上述情境中的违法行为的发生?本活动聚焦生活中的违法行为,介绍了“为省事高空抛物”“好奇心驱使下拨打火警电话”“讨要欠款不成,拘禁欠款人”三个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远离违法犯罪要增强是非观念,严于律己,依法办事。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二、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00页的“探究与分享”,并提出问题: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刑法中的哪些罪名。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遇到这些行为该怎么办?本活动聚焦未成年人欺凌、网络暴力行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认识到学生欺凌、网络暴力的危害,明确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在认清违法犯罪危害的基础上,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00至101页的“相关链接”,并对其讲解。本活动通过选取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引导学生破除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错误认识,增强自我约束,远离违法犯罪。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认真聆听教师讲解。 三、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01页的“探究与分享”,并提出要求: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说说以上行为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什么区别?本活动通过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引导学生查阅法律条文,对不良行为进行分类,明确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懂得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学会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02页的“启思导行”,并提出要求:查找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分析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不良行为制订预防措施。本活动通过向学生呈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一条,帮助学生认识到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辨识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明确其危害,寻找预防措施,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