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与刑罚》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框要培养核心素养总目标中的“知道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能够初步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段目标中的“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学段内容中的“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的第十一课《远离违法犯罪》的第二框题《犯罪与刑罚》。本框题作为中间框体,上承“法不可违”的违法认知,下启“严于律己”的行为实践,是衔接“知法”与“护法”的关键纽带。教材针对初中生认知特点,通过案例与法条结合,明确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三大特征,帮助学生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避免“无知触法”。同时,直观呈现主刑与附加刑的法律后果,强化“犯罪必受惩处”的敬畏心。更通过情景讨论,引导学生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培养“见义智为”的法治能力。本框以“认危害—明后果—懂应对”的逻辑,筑牢学生对严重违法行为的认知防线,既夯实法律知识,又提升实践素养,在整课中起到“知行衔接、素养奠基”的核心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初中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对法律概念有初步认知但缺乏系统理解,尤其易混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通过“法不可违”已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但对“严重违法行为”的法律界定(如犯罪的三大特征)及刑罚体系尚属陌生,存在“不知者无畏”的潜在风险。从认知特点看,他们偏好具象化案例,却难以理解抽象法律条文,需借助生活实例(如校园欺凌升级为犯罪、常见刑罚后果)搭建认知桥梁。从能力需求看,学生具备一定辨析能力,但面对违法犯罪时易陷入“不敢管”或“盲目冲动”的极端,亟需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依法判断危害—理性应对犯罪—自觉远离风险”的思维与行为习惯,真正实现从“知法”到“用法”的能力转化。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犯罪与刑罚概念,包括犯罪的特征、刑罚的种类,依据刑法分析案例中行为性质与法律责任。 2.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使其自觉守法,培养敢于且善于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与智慧,树立正确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的含义、特征以及刑罚种类。 教学难点: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程度标准,正确的斗争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展示材料: 余华英案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 2024年1月,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对发现有漏罪未处理的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发回重审。虽然死刑的裁定最终没有改变,但案件重审对新增的被拐儿童和家庭来说意味着救济和抚慰。余华英拐卖17名儿童被判处死刑。 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025年2月28日,余华英被执行死刑。 设问: 余华英拐卖儿童的行为触犯了什么法律?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预设学生回答:…… 小结: 余华英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犯罪。 情境任务: 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任务说明: 通过社会热点直观呈现犯罪危害与犯罪后果,衔接课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总结:同学们,余华英为一己私利拐卖11名儿童,严重侵害他人家庭幸福、破坏社会秩序,最终因触犯刑法构成犯罪被判处死刑。死刑作为最严厉的主刑,清晰传递“犯罪必付出沉重代价”的信号。余华英案不仅是一个个案,更警示我们:法律红线不可触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