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73592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36张PPT)

日期:2025-10-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4次 大小:327183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 cover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 选必2 选必1:政治制度+选必3:意识形态 教材知识体系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地域文化发展 交流与传播途径 传承、保护和共享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期———起源 1、起源: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2、特点: 四川广汉·三星堆 ——— 中原核心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3)多元一体:中原华夏族为核心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1)多元起源: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奠基 1、夏、商、西周——— ◎四羊方尊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反映了商朝青铜器的精美。 ◎后母戊鼎 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何尊 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青铜文明 礼乐制度将宗法等级制具体化、生活化。 礼乐制:起源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逐渐瓦解。由周公制定,“礼”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其目的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王国维 材料1: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材料2:周代统治者提出了“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等思想。 ———《尚书》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殷周之际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变化。 变化:由敬鬼神到重人事,体现了人文/理性色彩 神权色彩 敬天保民、民本思想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奠基 2、春秋战国 (1)华夏认同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社会 发展比较先进 频繁往来 密切联系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各民族交融,华夏族更加稳定 分布更加广泛 华夏认同: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先秦时期———奠基 2、春秋战国 (2)百家争鸣:表现 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