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案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班级 课型 讲读 课题 《孙权劝学》 课时 2课时 时间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平时爱听故事,看电视剧,看小说,而且《三国演义》又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或多或少已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学习本文必须引导他们学会从读中悟,从悟中得以加深了解。 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诵读、欣赏和口头表达能力。基于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掌握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言的含义;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启迪。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1.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及用法,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教法学法 情境创设法、朗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资源选择 多媒体课件。PPT、多媒体 课前安排 熟读课文、结合注释预习课文 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互相牵制,互有胜负。而打破这一短暂平衡的,是刘备方面大将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俘身死。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的厉害人物,却是东吴一个后起之———吕蒙,他用白衣渡江之计,成就不世之功,留下万世之名。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二.学习新课。 1.检测预习,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在政治上,司马光守旧,竭力反对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变法,长期辞官退居。宋神宗死后,司马光被召入京,主持国政,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新政。“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了解作品。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文体知识。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以时间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等。 辨析:纪传体与国别体。 (4)了解背景。 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东汉末年。吴国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逝。鲁肃接替周瑜统领军队。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后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立的局面。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2.学习诵读,理解文章。 (1)读准字音:卿(qīng)涉猎(shè)孰(shú)遂(suì) (2)读准节奏:①虚词后停顿;②主语后停顿;③意义单位后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