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从振动开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来源 本次课程选自初中音乐人教版(简谱)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项目一《音乐从振动开始》。本内容从音乐产生的根源———振动入手,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的奥秘,是整个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篇章。通过学习,学生将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认识音的基本要素与振动的关系,为后续深入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目标(基于五个核心素养) (一)审美感知 1. 学生通过观察、聆听和体验,能够敏锐感知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紧密联系,感受不同振动方式所产生的丰富音色、多样音高和独特节奏,提升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培养细腻的音乐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从振动的角度去感受音乐中蕴含的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理解音乐如何通过振动来表达情感、营造氛围,增强对音乐的审美理解。 (二)艺术表现 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振动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关键应用,使其清晰认识到掌握振动原理是实现良好艺术表现的基础。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振动知识进行简单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准确把握音高、音色和节奏,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表现水平。 (三)创意实践 1.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白在遵循音乐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振动方式和音乐表现形式。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创作和实践活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为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文化理解 1. 全面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与振动的紧密联系,明确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产生和发展与振动原理息息相关。 2. 增强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角度欣赏和分析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文化中利用振动创造音乐的独特方式,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五) 音乐情感 1. 深度激发学生对音乐学科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音乐背后的科学奥秘,培养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显著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声音的敏感度,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元素,从而提升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音乐表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深刻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物体振动,熟练掌握不同物体振动发声的特点,能够准确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2. 清晰认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基本要素,并能在音乐中准确识别和区分,理解这些要素与振动的关系。 3. 学会简单的乐器演奏方法,如敲击、吹奏、弹拨等,亲身体验通过振动发声的乐趣,感受乐器演奏带来的音乐魅力。 4.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二)教学难点 1. 深入领会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与振动的抽象关系,能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进行解释和阐述,理解振动频率、幅度、时长等因素对音的具体影响。 2. 能够精准地控制乐器的振动,通过调整演奏方法和技巧,演奏出不同音高、时长和强弱的声音,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准确表达。 3.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利用身边看似普通的物体进行富有创意的音乐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帮助学生克服在音乐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畏难情绪,建立学习音乐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五、教学过程 (一)个性化导入新课 1. 情境创设:教师提前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巧妙放置一些能够发出声音的物品,如小巧的铃铛、精致的风铃、尖锐的口哨、装满豆子的塑料瓶等。上课伊始,教师轻轻触发这些物品,让它们同时发出声音,然后轻声说道:“同学们,请闭上眼睛,静下心来,仔细聆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