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11课 远离违法犯罪 11.3《严于律己》教学设计 课题 严于律己 单元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教材 分析 本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法治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树立法治信仰。第11课《远离违法犯罪》聚焦青少年如何避免触碰法律红线,而本框《严于律己》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严于律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预防违法犯罪。主要介绍了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区别、不良行为向违法犯罪的演变过程等知识点,强调通过自律筑牢预防犯罪的防线。 学情 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对违法犯罪的初步认知,能列举盗窃等常见违法行为,但普遍存在道德与法律割裂的倾向。主要误区包括轻视抄作业等"小错"的潜在危害性,学生误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无需担责,对专门教育等矫治措施缺乏了解。学生独立意识增强但预判能力不足,易受同伴影响而妥协原则,表现为冲动行事、模仿不良行为等。实际行为中,部分学生存在网络沉迷、语言暴力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界定的不良行为,虽能认同"严于律己"理念,但在考试作弊等具体情境中仍显现出自控力薄弱、知行脱节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强化“不良行为习惯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的认知,引导学生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底线思维,学会自律。 核心 素养 目标 道德修养 :辩证认识严于律己的内涵,理解自律需与规则意识、责任担当相结合。 健全人格 :培养面对成功与挫折时的反思能力,增强抗压意识和自我纠错勇气。 法治观念 :领会自律不仅是自我要求,更要建立在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的基础上。 责任意识 :感悟运动员的国家荣誉使命与社会责任,联系青少年自身角色定位。 重点 预防违法犯罪 难点 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演变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导入 新课 深圳外卖骑手杨南城送餐途中捡到13万元现金,寒风中守护财物半小时归还失主,婉拒酬谢。 思考: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外卖小哥的收入并不高,为什么他选择归还? ———自律 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严于律己》。 讲授 新课 总议题:从13万元诱惑看人生选择———如何做到严于律己 分议题1:知危害,强观念 分议题2:辨是非,防未然 分议题1:知危害,强观念 “这么多钱我不敢离开,怕被别人捡走,就坐在这里等失主。等了半个多小时,失主才找回来。我跟他核对了一下,证件信息都对得上,就把东西一并交给他了。”杨南城说。 当失主掏出现金答谢时,却被杨南城婉言谢绝,他说,“只是举手之劳”。为表彰他的善举,美团平台为杨南城申请了“先锋骑手”荣誉称号。 思考:若杨南城私自留下财物,可能违反哪些法律? 《民法典》第314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刑法》第270条:“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议学追问:杨南城的行为给我们什么警示? 课堂笔记:如何做到严于律己? ①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有人说:我年龄小,捡到这13万元可以不用主动归还,反正我是未成年人,受到法律保护。 依据《民法典》第314条,任何人(包括未成年人)拾得遗失物均应返还权利人或上交公安机关,未成年人亦不例外。 若拒不归还,失主可起诉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要求返还财物,监护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课堂笔记:如何做到严于律己? ②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