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29782

17 短歌行 教学设计 (4)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183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短歌,教学设计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7 短歌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通过时代背景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归隐的原因。 2、品味诗中质朴、淡中有味的语言,掌握诗歌比喻、借景抒情等艺术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2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对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有所接 触和了解,并且,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然而学生知识面还不够开阔,对作者的情感理解和诗歌的评价有所欠缺,特别是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我将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创新形式,把自主权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斟酌和思考,并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来源:21cnj y.co m】 3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难点:品味诗中质朴、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 一、温故知新,精彩导入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这么几句话,“采菊东篱下, 悠悠见南山。”“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这两句话分别是来自于哪篇课文呢?《饮酒》《桃花源记》这两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可谓世外桃源,那里景色怡人,那里民风淳朴,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是一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向往的理想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么美好的桃花源是不存在的,那么,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呢? 今天,老师带领着大家,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21 cnjy com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名潜, 或名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始祖,后人 称他为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他的田园诗对后代影响很大,特别是到了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三、文本初读,疏通文意 (1)学生齐读,注意字音 羁(jī) 拙(zhuō) 亩(mǔ) 荫(yìn) 暧(àì) 吠(fèì) (2)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情感 (3)疏通文意,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性格 羁鸟:关在笼中的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不清的样子 (4)解题: 通过看标题,我们指导诗人要回归到田园生活,那么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呢? 明确:“归”字是诗眼。 四、立足“归”字,拓展研读 (一)穿越时空,角色扮演 ———角色:陶渊明,记者(两个小组大pk) 全班同学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以“归”字为核心来进行采访,采访思路如下: ⑴从何而归? ⑵为何而归? ⑶归向何处? ⑷归去如何? (二)小结归纳,理清脉络 诗歌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的?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来) 明确: 1.缘何?(无俗韵、爱丘山) 2.从何?(尘网、樊笼) 3.何处?(归园田) 4.如何?(无尘杂、有余闲、返自然 ) (三)立足文本,研读赏析 为何而归? 找出诗人表达归隐愿望的句子,学生齐读。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21cnjy.com 2、如何理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的“无”与“性”? 明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