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了解徐志摩以及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分析意象,领悟意境,鉴赏本诗 2、过程方法:诵读法、视听结合法、讨论探究法 3、情感价值:体会诗人情感 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建筑美、音乐美 2学情分析 1、平行班,基础一般,不宜涉及太深的理论知识; 2、班级学生气氛活跃,适合于诵读、表演。 3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融入诗境; 分析意象、意境,体会情感。 难点:分析意境,体会情感; 分析“三美”理论及其体现。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再别康桥》教学过程 1、导入(3分钟+3分钟) 展示ppt:再别康桥 徐志摩 展示ppt:用故事的方式陈述徐志摩的生平,主要侧重志摩的“才”和“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出卷网,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志摩的“才”: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 出卷网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 ,为主要成员。 1924年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9月,第二本诗集《冷翡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8年2月,与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 志摩的“情”: 1916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20年就读于剑桥大学,期间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1922年3月与元配张幼仪离异。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出卷网。在北平与上海之间奔忙,而1931年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据说是为了看林徽因的一场建筑学讲座,但他却未能到达北京。 这位大才子大诗人的生命就这 出卷网样消逝了,引来了中外多少叹惋痛惜啊,但是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诗歌,却在中国新诗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再别康桥》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一首。康桥,今天通称剑桥,一说剑桥很多人都知道。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他曾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还说过:“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所以他对康桥所怀的深情不仅仅是读书时的校园这么简单。康桥一方面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另一方面也因为与林徽因美丽的爱情,所以这个地方于他而言,是一个灵魂的“栖居之所”,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一点也不为过。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位旷世奇才的传世之作,大家可以跟着画面看看美丽的剑桥,也可以闭上眼睛跟着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