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李清照词作的特点,能有感情地诵读、背诵。 2.过程与方法:赏析词中运用的叠词、意象,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李清照的生平经历,理解她的国破家亡之愁,漂泊零落之苦,感受她词作化愁为美的独特境界。 2学情分析 1.通过初中阶段古诗词学习,学生已经接触过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醉花阴》,对作者生平创作经历有了了解。《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所以通过引入初中已学习过的知识来帮助学生进行深入鉴赏,有利于学生理解词作中的“愁”。 2.高一阶段,学生已经完成柳永《雨霖铃》的学习,对婉约派词人的特色也有了了解。 3重点难点 理解本词的如何写“愁”. 1、 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体味词作体现“愁”之内涵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诗情画意 有这么一位乱世中的美神,她描绘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的闲情逸致,也抒发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的深重悲愁。她,就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有一支点石成金的妙笔,将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快乐,点滴愁绪,都化成了横亘千年的美的词句。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再次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 活动2【讲授】解题 慢 就是慢词,一般节奏舒缓,音调悠长。 活动3【讲授】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1、自由读。学习诗词歌赋,离不开诵读这把金钥匙。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初步感受词人的思想感情。 2、名家范读,学生从语速,语调,轻重缓急,韵律,感情等方面做出标记。 3、全班齐读。 诵读注意: a、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还要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b、突出一个愁字,停顿 怎一个愁字 了得 (二)品析文字,探究情感 1、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教师引导:“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板书:愁。 2、你觉得词人为什么而愁?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师板书,不做点评。 3、愁”是抽象的,《声声慢》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写愁写悲写得最深,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来表现“愁”的? 1)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A 首句直接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 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B 可以改为“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吗? 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 “寻寻觅觅”———人的动作,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凄惶,无可排遣,无所栖寄。 “冷冷清清”———环境的冷清寂寞,心境的空虚。 “凄凄惨惨”———无可奈何的凄惨心绪,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2)捕捉意象,品读愁情 A 酒 “淡酒”的“淡”:词人处在晚年沉迷于失落中,情感飘渺。 作用:1、与前文“寻寻觅觅”相呼应 2、酒力压不住愁绪,风把李清照的视线从室内转到室外,引出下面的大雁。 B “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雁”有离愁的象征 C 黄花:无人共摘:联系往昔生活,明诚插花清照发,小俩口恩爱非常。当日与之共同赏菊的良人已去 憔悴损的只是菊花么?更是词人自己。女人好比一朵花,年轻时鲜丽娇嫩,嫁作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