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运,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2学情分析 1.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来渲染和传达的。.作为高一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3重点难点 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声声慢 一、导入设计: 展示李清照的作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没错,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权社会,她却凭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词坛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活动2【讲授】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1、学生自由发言。(课前准备任务查阅李清照相关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幻灯片出示):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济南市)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幼受文学艺术熏陶。十八岁适金石家赵明诚,夫妇感情甚笃,家庭生活平静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难后,经历了离乱,丈夫赵明诚病逝,本人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流落异地,无依无靠,在孤寂凄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3.词家一大宗 豪情———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才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美读感知 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朗读 提问:读罢全诗,你能从文中体会得到愁,但你能从文中找出有何愁,缘何愁吗? 四、整体把握 师多媒体引导:诗词中有诗眼、词眼之说,“眼”,传神之所。“词眼”就是最能传达词人内心情感的字词。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诗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再读全词。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生自由回答,师归纳明确:词眼:“愁”,词人借助于一系列意象及恰当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词眼的。 【预设问题】哪些意象?(让学生关注意象的属性) 淡酒、晚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内心是何等的愁苦。 秋风秋风渲染愁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 过雁过雁象征离愁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黄花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细雨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