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31408

31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共2课时)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1618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课时
  • cover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到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3)说一说。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4)看一看。出示资料: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 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 王昌龄《塞下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 曹松《己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5)诵一诵:指导读这两句诗。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引: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生读诗句。引: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生读诗句。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齐读诗句。 (6)说一说。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生活,你想说什么? (出示)对征人:_ 对战争:_ (7)讲一讲。指名讲诗句的意思。 4、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过渡:所以诗人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说一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的观点和希望。征人的希望,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