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守护我们一生的民法典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10课 走进民法典 10.1认识民法典 自主学习 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呢 (P83-84) 2、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 (P84) 3、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P84) 4、民法典为什么要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P85) 5、★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P85) 浏览课本P83-85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将答案标记在课本上。 生活观察 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 父母对未成年的我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姐姐 25 岁了,她和心仪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爸爸在路上救助一位晕倒的叔叔,在给叔叔做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压断了其一根肋骨。叔叔醒来了解情况后,表示不需要爸爸赔偿,并向爸爸表示感谢。 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 爷爷 70 岁了,他立了遗嘱。 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点拨:(1)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3)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案例探究 [案例一]12岁的小杰,学校午休时,趁思思(化名)起身说话,突起“玩心”,偷偷将其椅子向后拉,致其严重受伤。思思父母与小杰的父母协商未果,将小杰及其父母起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根据《民法典》“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一旦造成他人损害的,就由监护人来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判决小杰及其父母向思思赔偿10万余元。 [案例二]李某到某餐厅吃饭后,将手机遗忘在餐厅。当他返回餐厅寻找时,没有找到。李某通过调取监控确定拾取手机者为张某,便找人劝说协调,张某拒绝归还手机。李某无奈诉至法院。人民法院根据《民法典》中“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的规定,判决张某返还李某手机或照价赔偿。 思考:两则案例中民法典分别是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什么关系 由此说明了什么 点拨:(1)案例一:人身关系;案例二:财产关系。 (2)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总结归纳 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呢 (P83导语、p84) (1)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2)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第十三届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思考: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 2.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P84) 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总结归纳 探究与分享 学习《民法典》,想一想这些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民法典》 【第七条】诚信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这一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观念,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保持诚实守信,不欺诈、不隐瞒,以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信任关系。 探究与分享 学习《民法典》,想一想这些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民法典》 【第九条】绿色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