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联读古典诗歌,梳理发展脉络 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离骚(节选)》 一 1.掌握“骚体诗”的结构特色,捕捉核心词汇,解读诗篇,培育学生对古典诗文的基本鉴赏和评价能力。 二 2.领会浪漫主义诗作的独特风格。感受诗中象征技巧的运用成效。 教学目标 三 3.感悟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及其忠诚报国的情怀。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对古代帝王文治不足表示惋惜。我们知道,“风”代表《诗经》中的《国风》,而“骚”则指《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首部诗歌总集,《楚辞》则是首部文人自创的诗集,《诗经》和《楚辞》各自开启了我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风骚”由此成为文学的象征。古代君主们需要增添一份“风骚”,作为新时代的继承者,我们更应重视文学素养。本课我们将学习《离骚》,在文学的宫殿中沐浴美的洗礼。 课堂导入 屈原(约前339年—约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的杰出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其贵族出身和政治才能,年轻时即受到楚怀王的重用,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积极辅助怀王改革,主张联齐抗秦,一度使楚国强盛。然而,由于与楚国贵族集团的矛盾,加之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诬陷、疏远和放逐。流亡期间,他在沅、湘两水间流离失所。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抑,投汨罗江殉国。 认识作者 背景介绍 屈原博学多才,精通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历代兴衰,擅长外交辞令。他的作品包括《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离骚》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屈原的创作记录了他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与楚国贵族集团的斗争。他的政治理想在作品中表现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屈原的作品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贵族集团的腐败和楚王的无能,展现了他坚守理想、节操不渝、“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志,同时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及献身祖国的决心。 背景介绍 屈原的创作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将对理想的追求与艺术想象、神奇意境相融合。他运用比兴手法表达情感,如以鲜花、香草喻君子,以臭物、萧艾喻小人,以佩香象征诗人德行。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比,达到了言简意赅、深意长存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楚地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经过提炼,辞藻华丽,形象生动,表现力强。 屈原,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忠诚的爱国者,而且以对祖国和人民的深爱、对真理的坚持以及宁折不弯的精神,成为了激励无数中华子孙的典范,特别是在国家民族面临困难时刻,他的精神更显其价值。 背景介绍 屈原作为伟大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向个人创作的转变,还创造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打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开辟了新的领域。因此,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它们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泉。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对汉赋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诗人之一。1953年,屈原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了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球人民的高度纪念。 背景介绍 楚辞,这一诗歌样式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最早见于西汉前期。它源自江淮流域楚地的民间歌谣,吸收了楚地歌曲的新形式,将《诗经》中的四言诗改为不拘一格的骚体诗,创立了全新的诗歌体裁。这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