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27587

二 《荷塘月色》 课件(共26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81113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模块,基础,高教,语文,中职,PPT
  • cover
(课件网) 朱自清 教学目标: 谋篇布局 写景抒情散文之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ZHU ZIQING 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字“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家中 不宁静———出门———寻找宁静 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小煤屑路 淡淡的月光,一切都是刚刚好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煤屑路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我”? 现实压抑 渴望自由 荷塘 月色 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 四围 赏析本段的景物描写及作者心情变化 失落、孤寂、落寞 行踪与情感 景物描写及作者心情变化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唐 柳宗元 《小石潭记》 四围 比较作者行文情感变化 失落、孤寂、落寞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乐 (同) (行文戛然而止)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了 回家路上 《采莲赋》和《西洲曲》有什么共同特点? 忆江南采莲《采莲赋》,那是怎样的世界? 艳歌:唱男女爱情的歌曲 风流: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 热闹 嬉戏 有趣 描写了一幅江南“妖童媛女”荡舟采莲的风俗画面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遗憾、羡慕、思念、神往 家门口 借《西洲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西洲曲》 -- 爱情诗 年轻女子对恋人的 思念。 借 表达 对江南的思念如同思念恋人一般。 乡愁 作者行踪 家 小煤屑路 荷塘 小煤屑路 荷塘 荷塘四周 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 明线:作者的行踪 暗线:作者的心情 相交织 作者行踪情感图 家 小煤屑路 荷塘 家 小煤屑路 四周 颇不宁静 独处妙处 且受用 我什么也没有 热闹、风流、有趣 无福消受、惦念 (现实世界) (古诗词里的荷塘) 一实一虚 孤寂、落寞 羡慕、神往 不宁静 行文结构 引用典故或古诗词的好处 引发联想,拓宽延伸行文空间,有纵深感。 增添文之韵味、富有文采,使言辞含蓄而典雅 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 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含蓄委婉,自比或自喻 援引典故,犹如画龙点睛,使文章熠熠生辉。 文中的景与情是如何衔接转换的? (进) (出) (实) (进) (出) (虚) 写景抒情散文: 谋篇布局 明暗线交织 典故运用 塔铭: 中流砥柱, 险要绝伦, 以靖海疆, 以御外侮。 砺志进取、虚心好学、 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 面对大江大河的古诗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 陈子昂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 崔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 辛弃疾 写景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