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孟子 孟子 作者简介: 孟子:名 ,字 。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 的学说,后人把他与 合称为 ,并尊称他为 。 轲 子舆 战国 “仁” 孔子 孔孟 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它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编撰而成,后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仁政 民本论 性善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行王道 制民产,省刑薄赋 孟母三迁 孟子的青少年时期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1、正音 王好战 移其粟于河内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直不百步耳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而不王者 (hào) (sù ) (bó) (zhǐ) (xiáng) (tì) (wàng) 弃甲曳兵而走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鸡豚狗彘之畜 鱼鳖 (yè) (shēng) (wū) (tún) (biē) 任务一:听朗读,明确字音。 任务二:再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第1段)梁惠王曰:“寡人之(对于)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样)。察( 观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第2段)孟子对曰:“王好战,请( )以战喻。填然鼓( )之,兵刃既( )接(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第3段)曰:“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逃跑)也。” (第4段)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指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请允许我 名做动 已经 接触、交锋 用,凭,拿 判断句 状语后置 罢了 (第5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第6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数(几)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7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耽误 道理 判断句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_____ _____ ____ 判断句 状语后置 任务三:翻译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黄河以北。 移,使动用法,使……迁移。 填然鼓之, 咚咚咚地击鼓进军。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走,名词,逃跑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回来归顺了。 生,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动词用作名词,死去的人。 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 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全文大意 任务三:请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哪三部分?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 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王如知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