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37001

二 《拿来主义》 课件(共27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62583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模块,基础,高教,语文,中职,PPT
  • cover
(课件网)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作者介绍 返 回 写作背景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值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却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的反动文人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逆流,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极力鼓吹“全盘西化”,甘做洋奴,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当时左翼文艺队伍中也有人受“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的种种错误思想和观点,鲁迅写作了此篇杂文。 文体介绍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语言灵动,婉而多讽。 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杂感、随笔、短评、札记、书信、日记、编后、序跋、演讲等,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杂文。 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厚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形象,议论生动 其中,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 “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杂文的特点: 自诩( ) 脑髓( ) 孱头( ) 吝( )啬( ) 蹩( ) 犀( )利 给( )与 糟( )粕( ) 国粹( ) 譬如( ) 残羹( )冷炙( ) 阿剌伯( ) 冠冕( )堂皇 xǔ suǐ càn lìn sè bié xī jǐ zāo pò cuì pì gēng zhì là guān miǎn 正字音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释词义 (1)自诩: (2)礼尚往来: (3)冠冕堂皇: (4)残羹冷炙: (5)故弄玄虚: (6)勃然大怒: (7)嗟来之食: 自夸,书面用语。 指在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也指用对等的方式回报对方。 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或光明正大的样子(多含讥讽意)。 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 非常生气和愤怒。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变脸色的样子。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第一部分 (1-4)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 (5-7) 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 (8-9) “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 第四部分 (10) 实行“拿来主义”对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拿来”? 什么“拿来”? 怎么“拿来”? “拿来”的意义? 文章脉络 思考:本文题目为“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先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谈起? 首先,是铺垫。 “闭关主义”是因,“送去主义”是果。正是因为清政府推行“闭关主义”政策才导致了卖国求荣的“送去主义”,以惨痛的历史教训做铺垫,引出“拿来主义”。 其次,是反衬。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弊端愈多,批之愈深,就愈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