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韩愈 师说 1、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死后谥“文”,称“韩文公”。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者 “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对韩愈的赞誉,从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其文学成就看,并非过誉之辞。 “八代”指的是(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齐、周和隋,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韩愈推崇儒道,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丽文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出“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主张。 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才如渊海,文思深刻,行文形式不拘,语言于朴健中见闳hóng深,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2、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 作者 不虚南谪八千里, 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大兴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补充资料: 师说 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近谀( yú ) 老聃( dān) 传道(chuán) 李蟠( pán)苌弘 (cháng ) 无少(shào)择师而教之 (jiāo) 不耻相师(xiāng)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3、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4、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第一段 1、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 2、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4、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 总结: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