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47608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 课件(共48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128607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模块,基础,高教,语文,中职
  • cover
(课件网) 高适 歌行体 ①“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 ②“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也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比较长。 知识链接 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高适沿用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有所突破。 走近作者 高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自唐开元十八年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高适曾北上蓟门。又曾北去幽燕,希望为国效力,未能如愿。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其后张让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再其后,幽州将赵堪等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高适对此,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写作背景 边塞诗主题 一: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 二:抒发自己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三: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凄苦; 四:描写征人思乡思归,思妇思亲; 五:表达厌恶残酷战争,向往和平; 六:抨击君主穷兵黩武,不恤战士; 七: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生字词 摐(chuāng) 腓(féi) 旌旆(jīng pèi) 逶迤(wēi yí) 玉箸(zhù) 蓟北(jì)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元戎(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小序 唐玄宗 开元:唐玄宗年号 元戎:军事元帅。另有版本“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御史大夫张公,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 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 知识链接 “边塞诗”: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不少人(包括军人和文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当时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 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思考1】研读小序 1.试分析小序的内容和作用。 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歌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背景。 【思考2】研读第一层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汉家: ②烟尘: ③非常: ④赐颜色: ⑤摐: ⑥旌旆: ⑦逶迤: 指代唐朝。 烽烟尘土,指代战争。 不一般。 俗语给面子,赏脸,意指格外器重优待。 撞击。 军中各种旗帜。 形容唐军行进的蜿蜒绵长。 【思考3】研读第一层 (二)鉴赏诗句 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此一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战争的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