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李 凭 箜 篌 引 李贺 学习目标 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感受音乐,把音乐和形象结合起来。 3.了解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 格和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李贺,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作者 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813年),当时李贺任职于长 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李凭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而名噪 一时。李贺的这首歌行体的诗作想象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尤为出色。 文体知识 歌 行 体 歌、行、引。古代诗歌体裁。 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 《李凭箜篌引》等。 ①李凭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 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 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 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颂。 ②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 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竖箜篌,体曲而长,二 十三弦,弹时如琵琶坚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③引是曲调的开头部分。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 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题解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 /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如/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朗读诗歌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 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点明时间、环境 由物及人 疏通文意 乐声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时清脆动听,像凤凰鸣叫时那样和缓;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那般惨淡,时而像香兰迎风开放、开怀欢笑般清丽。 正面描写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比喻 疏通文意 通感 以声写声 以形写声 (烘托)侧面描写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 老鱼兴奋得在潭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疏通文意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如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烘托)侧面描写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如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想象、夸张 动静结合 静 动 理解分析 找出这场演奏会的演奏者、演奏的乐器、演奏的时间、演奏的地点。 演奏者: 乐 器: 时 间: 地 点: 问题探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