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透过士林群像,品味人生百态 第02讲一《儒林外史》基本知识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封建社会的照妖镜、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作品描写了深受八股毒害的儒生的种种荒诞与虚伪行为,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的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做出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鲁迅曾评价一人一书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它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吴敬梓(约1701-约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晚年自称“文木老人”,也称“秦淮寓客”。中吴敬梓出身于安徽全椒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逐渐败落。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自36岁后便绝意于科举,移居南京,将自身的旗华、感悟和对人生、社会的思考都熔铸于《儒林外史》之中。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书中的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通过刻画这些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士人形象,吴敬梓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儒林:指的是儒家学者之群;也泛指儒生、读书人。外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 类。 ★我来闯关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 代(朝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作品有《文木山房集X文木山房诗说》等。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 小说,全书共56回。封建社会里把“读书人”或 “士人”这一群体称为“ ”作品揭露了 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作品中 (人物名)十岁时辍学放牛,自学画荷花,拒绝危素召见。他不愿结交乡绅,于是远走山东,后回乡奉养母亲。 【答案】 (1)吴敬梓 、清、 (2)长篇讽刺、儒林、科举、王冕 小说通过描绘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作者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我来闯关 讽刺是《懦林外史)突出的艺术特色,请以原著中另一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作品如何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达到讽刺效果。 答: 【答案】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他穷困潦倒,甚至连母亲都不能养活。他是周国邻居的笑柄,根本没人愿意搭理他。范进始终执迷科举,经常受岳父胡屠户的冷嘲热讽,可以说是狼狈至极。后来,侥幸中举,范进喜极而疯。尽管是“疯了”,但周边人都对他敬若神明,邻居送米送面,胡屠户送钱,甚至一向趾高气扬 的张乡绅都来送钱送房。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范进中举后众人的阿谀逢迎,达到了极深刻的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