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41张PPT。“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段话是在说谁呢?哪个成语与此有关?罄竹难书隋炀帝暴君隋炀帝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引发 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 将所杀,隋朝灭亡。 第2课 “贞观之治”唐王朝的建立 公元617年,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次年(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 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皇位继承权的斗争。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 (626—649年在位 )唐高祖窦皇后四子表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元贞观。动脑筋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国家?措施:1.吸取隋亡的教训2.任贤纳谏 整顿吏治3.轻徭薄赋 发展生产4.大兴学校 发展科举虚心纳谏善于用人贞观之治阿史那社尔知人善任 房玄龄(579-648),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中进士。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善于用人,不问贵贱;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杜如晦(585~630),唐代名相。年轻时爱读书,喜谈文史。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朝新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每在太宗前议事,玄龄说:非如晦不能决。如晦亦能尊重玄龄之策。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故有“房谋杜断”之说。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虚心纳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长孙皇后我听说主明臣直,魏征敢于直言,是因为陛下是明君,我怎能不祝贺呢?最贤慧的女人 “(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cú)逝,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魏征阅读思考“贞观之治”是怎样的一种局面?唐太宗统治期间——— 政治比较清明 社会经济繁荣 民族关系融洽 社会安定开放 国力逐步加强 史称“贞观之治”。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日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小结唐太宗4、用人制度:重用贤才,虚心 纳谏(房玄龄、杜如晦 、魏征等名臣)。2、经济:推行均田制, 奖励垦荒,轻徭薄赋1、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 重视州县长官选拔3、民族关系:抵抗外族骚扰,加强民族友好往来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贞观之治“贞 观 之 治”唐朝建立: 618年 李渊(唐高祖) 长安李世民(唐太宗) 年号贞观 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政治上: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用人上:任用贤才(房玄龄、杜如晦)、 虚心纳谏(魏征)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国号周)推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她的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小结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1、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千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1)造成材料一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材料二中描述的情况?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