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87963

二《风景谈》课时作业A(含答案)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0-24 科目:语文 类型:试卷 查看:88次 大小:151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025-2026,模块,基础,高教,语文,中职
  • cover
《风景谈》课时作业A 2025 - 2026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选择题(知识积累巩固) 1. 下列对《风景谈》中“风景”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单纯指自然景观的壮丽与优美 B. 特指延安地区的独特地貌特征 C. 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融合的精神境界 D. 对国统区社会现状的隐晦批判 2. 下列句子中,与“桃林小憩”场景中“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雪白的泡沫 B. 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 C. 他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 D. 蓝天明月黑黝黝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3. 下列对“北国晨号”画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朝霞为背景,营造庄严神圣的氛围 B. 小号兵与哨兵的形象象征民族精神 C. “红绸子”与“刺刀”形成色彩对比 D. 静态描写突出战士的坚毅与刚强 二、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风景谈》选段,完成以下题目: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 主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说“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结合全文分析其深层含义。 联系时代背景,说明“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具体指什么。 2. 画面分析: 文中描绘的“延河夕照”与“高原归耕”两幅画面,在表现人类活动上有何异同? “石洞雨景”中,作者将国统区青年与解放区青年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 结构分析: 文章开篇写“沙漠驼铃”,结尾以“北国晨号”收束,这样的结构有何深意? 六幅画面中,哪几幅侧重表现劳动场景?哪几幅侧重表现学习与战斗? 4. 语言赏析: 分析“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中动词的表现力。 “晚霞如血,映照着延河的流水”与“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在色彩描写上有何不同? 三、课外阅读 阅读茅盾《白杨礼赞》片段,完成以下题目: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 对比阅读: 《风景谈》与《白杨礼赞》均运用象征手法,分析两者在象征对象上的异同。 两篇文章在表现革命精神时,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2. 意象运用: 《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与《风景谈》中的“驼队”在意象选择上有何共同点? 结合具体语句,说明《风景谈》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展现生命力。 3. 主题延伸: 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美,结合当前社会,谈谈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答案(A卷) 一、选择题 1. C 2. A 3. D 二、课内阅读理解 1. 主题探究: 作者强调人是风景的核心,自然景观因人类活动而赋予精神内涵,突出解放区军民的主体地位。 指延安军民在艰苦环境中坚持生产、学习、战斗的革命实践,体现崇高的精神追求。 2. 画面分析: 相同:均通过人物活动展现革命热情;不同:“延河夕照”侧重劳动场景,“高原归耕”突出田园生活的和谐。 对比凸显解放区青年的积极进取与国统区青年的空虚迷茫,强化主题。 3. 结构分析: 开篇以沙漠的贫瘠引出人类活动的伟大,结尾以战士形象升华主题,形成从自然到精神的递进。 劳动场景:高原归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