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谈》课时作业B 2025 - 2026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选择题(知识积累巩固) 1. 下列对《风景谈》六幅画面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B. 高原归耕→沙漠驼铃→延河夕照→桃林小憩→石洞雨景→北国晨号 C. 延河夕照→沙漠驼铃→高原归耕→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D. 沙漠驼铃→延河夕照→高原归耕→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2. 下列句子中,体现“人类活动赋予自然以灵魂”的一项是( ) A. 猩猩峡外的沙漠,是大自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 B. 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 C. 高原归耕的种田人掮着犁,赶着牛,后面还跟着小孩 D. 延河的流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雪白的泡沫 3. 下列对“桃林小憩”场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桃树、石磨等意象营造田园氛围 B. 青年们的学习与休息体现精神追求 C. “第二自然”指对自然景观的人工改造 D. 对比国统区青年,突出解放区的活力 二、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风景谈》选段,完成以下题目: 然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1. 象征手法: “驼队”在文中象征什么?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其意义。 “延河夕照”中的“晚霞”与“小米饭”“油菜”有何象征意义? 2. 情感表达: 作者在“桃林小憩”中描写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对比“石洞雨景”与“桃林小憩”,分析作者对解放区青年的不同刻画角度。 3. 语言特色: 分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对仗工整性及其表达效果。 试比较“到中流击水”与“浪遏飞舟”在动态描写上的异同。 4. 文本细读: 赏析“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中“雕像”的比喻效果。 “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中“吐”字的表现力体现在哪里? 三、课外阅读 阅读茅盾《雷雨前》片段,完成以下题目: 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然而太阳的威力好像透过了那灰色的幔,直逼着你头顶。 河里连一滴水也没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乌龟壳似的。田里呢,早就像开了无数的小沟———有两尺多阔的,你能说不像沟吗?那些苍白色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好像它们过几天就要被晒成焦渣似的,人走在田里,比走在沙漠上还难受。 1. 主题对比: 《风景谈》与《雷雨前》均创作于抗战时期,分析两者在主题上的差异。 结合具体语句,说明《雷雨前》如何通过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现实。 2. 意象对比: 《风景谈》中的“延河”与《雷雨前》中的“河”在意象运用上有何不同? 两篇文章在描写自然时,分别采用了怎样的色彩基调? 3. 艺术手法: 《雷雨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比较《风景谈》与《雷雨前》的抒情方式,分析其效果。 答案(B卷) 一、选择题 1. A 2. B 3. C 二、课内阅读理解 1. 象征手法: “驼队”象征革命队伍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前行,体现团结与信念。 “晚霞”象征革命理想的光辉,“小米饭”“油菜”象征劳动成果与生活希望。 2. 情感表达: 表达对解放区青年积极向上、追求知识的赞美,体现生活的和谐与希望。 “石洞雨景”侧重困境中的学习,“桃林小憩”侧重休闲中的精神追求,多角度展现青年风貌。 3. 语言特色: 对仗工整,“指点”对“激扬”,“江山”对“文字”,凸显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相同:均以动态描写展现力量;不同:“击水”侧重个体行动,“浪遏”强调集体抗争。 4. 文本细读: “雕像”比喻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