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月色》课时作业A 2025 - 2026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选择题(知识积累巩固) 1.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荷塘月色》语言特色的是( ) A. 豪迈奔放,气势磅礴 B. 清新细腻,意境深远 C. 幽默诙谐,通俗易懂 D. 古朴典雅,对仗工整 2.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的是( ) A.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D.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3. 对“田田的叶子”中“田田”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形容叶子稀疏零落 B. 描绘叶子圆润饱满 C. 表现叶子整齐排列 D. 突出叶子轻盈飘动 4. 下列选项中,与“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的意境最接近的是( ) A.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节选自《荷塘月色》第四段) 1. 这段文字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荷塘?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2.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 作者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这些比喻分别突出了荷花的哪些特点?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绿》(节选)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节选自朱自清《绿》) 1. 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请分别从《荷塘月色》和《绿》中各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2. 比较《荷塘月色》与《绿》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B 3. C 4. C 二、课内阅读理解 1. 角度分析: 视觉:“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粒粒的明珠”等,描绘荷叶、荷花的形态与色泽。 嗅觉:“缕缕清香”,通过嗅觉传递荷香的清幽。 动态:“一丝的颤动”“凝碧的波痕”,表现微风中荷叶的动态美。 2. 修辞手法与效果: 通感:将嗅觉(荷香)与听觉(歌声)相通,用“渺茫的歌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