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89759

一《无衣》课时作业A (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0-13 科目:语文 类型:试卷 查看:93次 大小:142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高教,2025-2026,模块,基础,语文,中职
  • cover
《无衣》课时作业A 2025-2026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诗经》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 B.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民歌 C. 主要表现手法为赋、比、兴,其中“赋”即铺陈直叙 D. 《无衣》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征战诗 2. 《无衣》中“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的递进关系,主要体现了( ) A. 战士们对服饰的不同需求 B. 从外衣到内衣再到下裳的具体描写 C. 团结互助精神的逐步深化 D. 战争环境下物资的匮乏 3. 下列诗句中,与“修我戈矛”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 诗中反复出现“岂曰无衣”,其作用不包括( ) A. 以反问语气强调战士们的团结 B. 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C. 表现战士们对战争的恐惧 D. 引出下文“与子同袍”的回应 5. 下列对《无衣》主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反映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苦难 B. 表现士兵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同仇敌忾的精神 C. 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 D. 描绘古代战争的宏大场面 二、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无衣》全诗,完成以下题目。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诗中“同仇”“偕作”“偕行”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 分析“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在内容上的变化及其作用。 3.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岂曰无衣”这一反问句式的理解。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诗经·邶风·击鼓》(节选)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1. 《无衣》与《击鼓》都涉及战争主题,但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2. 《击鼓》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无衣》中“与子偕行”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3. 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一、选择题 1. D 解析:《无衣》选自《诗经·秦风》,属于“风”的部分。 2. C 解析:从“同袍”到“同裳”,不仅是服饰的递进,更体现了战士们从思想到行动的团结深化。 3. B 解析:“修我戈矛”与“不破楼兰终不还”均表现了战士们积极备战、誓死卫国的决心。 4. C 解析:反问句式强调团结,而非恐惧。 5. B 解析:全诗通过士兵间的对话,突出团结抗敌的主题。 二、课内阅读理解 1. 不能调换。“同仇”强调共同对敌的决心,“偕作”表现行动上的一致,“偕行”则指向共同奔赴战场。三者层层递进,体现了从思想统一到行动落实的过程,逻辑严密。 2. “戈矛”“矛戟”“甲兵”分别指代不同武器装备,从手持兵器到全身武装,暗示备战的逐步完善,侧面烘托军情紧急,战士们严阵以待的状态。 3. “岂曰无衣”以反问开篇,否定“无衣”的困境,引出“与子同袍”的互助回应。这一句式既强调了战士们的乐观精神,又通过反复咏叹强化了团结一心的情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三、课外阅读 1. 《无衣》以激昂的战歌形式,表现士兵团结抗敌的豪情;《击鼓》则通过个人视角,抒发战士对战争的厌倦、对家乡的思念及对承诺无法兑现的痛苦。 2. 相同点:都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不同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对爱情的忠贞承诺;“与子偕行”是战友间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 3. 共同之处: 重章叠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