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89763

一《无衣》课时作业B (含答案) 2025-2026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1-29 科目:语文 类型:试卷 查看:92次 大小:141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025-2026,模块,基础,高教,语文,中职
  • cover
《无衣》课时作业B 2025-2026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对《无衣》中“王于兴师”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天子下令出兵 B. 秦王发动侵略战争 C. 将士们主动请求出战 D. 百姓自发组织军队 2. 诗中“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武器种类的不同 B. 战争规模的扩大 C. 备战程度的加深 D. 士兵技能的提升 3. 下列诗句中,与《无衣》风格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 《无衣》中“与子同仇”的“仇”指的是( ) A. 个人恩怨 B. 共同的敌人 C. 对战争的仇恨 D. 对统治者的不满 5. 下列对《无衣》艺术特色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语言简洁有力,充满阳刚之气 B. 重章叠句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C. 以设问和反问句式引发情感共鸣 D. 运用比兴手法,以自然景象烘托情感 二、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无衣》全诗,完成以下题目。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分析“同袍”“同泽”“同裳”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 诗中三次出现“王于兴师”,有何作用? 3.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与子偕行”所表达情感的理解。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 《无衣》与《从军行》在表现战争主题时,侧重点有何不同? 2. 两首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与“修我甲兵”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 3. 从《无衣》到《从军行》,可以看出古代战争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哪些变化? 答案 一、选择题 1. A 解析:“王”指周天子,“兴师”指出兵作战。 2. C 解析:从修理戈矛到甲兵,体现备战从武器到防具的全面准备。 3. C 解析:两者均为慷慨激昂的战歌,风格豪迈。 4. B 解析:“同仇”指共同抗击外敌。 5. D 解析:《无衣》主要运用赋的手法,未明显使用比兴。 二、课内阅读理解 1. “同袍”“同泽”“同裳”象征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时相互扶持、共渡难关,体现了团结互助的精神,也暗示了战争环境下的生死与共。 2. 强调战争的紧迫性和正义性,表明战士们是响应周天子的号召保家卫国,同时推动诗歌情感层层递进,从思想统一到行动一致。 3. “与子偕行”不仅是对共同奔赴战场的承诺,更体现了战士们团结一心、视死如归的决心,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三、课外阅读 1. 《无衣》侧重表现士兵之间的团结与互助;《从军行》则突出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报国之志。 2. 相同点:均通过描写装备表现战争的艰苦。不同点:“修我甲兵”强调备战的积极态度;“黄沙百战穿金甲”则突出战争的持久与残酷。 3. 变化:《无衣》以集体视角展现团结抗敌的豪情,情感较为质朴;《从军行》以个人视角抒发报国之志,情感更显悲壮。这反映了古代战争诗从集体叙事到个人抒情的演变趋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