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92482

5.《黄河颂》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218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黄河颂,教学设计
  • cover
《黄河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2. 了解歌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领悟黄河形象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3. 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诗歌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2.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黄河所象征的民族精神,深入领悟诗歌的主旨;体会诗歌中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理解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歌的情感。 2.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图片、视频以及《黄河大合唱》的音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3.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 4.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中的重点语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 播放《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的音频或视频片段,让学生观看聆听,感受其激昂的旋律和磅礴的气势。 2. 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音乐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黄河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3.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黄河的印象和感受。 4. 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更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去领略黄河的伟大与坚强,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背景介绍(3分钟) 1. 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我国的华北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雄奇壮丽的黄河,伟大而又坚强的抗日军民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诗篇《黄河吟》。1939年,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冼星海与光未然合作,将诗歌《黄河吟》改编为了大型音乐组诗———《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在之后的抗战岁月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斗。 2. 介绍作者光未然和曲作者冼星海:光未然(1913 - 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人。其创作的大型音乐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抗日军民的抗战热情。冼星海(1905 - 1945),作曲家、音乐家。广东广州人,有“人民音乐家”之称。在抗战期间,冼星海先后创作了《战歌》《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2.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和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4.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点明了歌颂黄河的主题,引出下文;歌词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歌颂了黄河。 (2)标题《黄河颂》中哪个词是关键词?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关键词是“颂”,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