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94903

20 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 课后练习(表格式,含答案)2024--2025学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2024年统编版)

日期:2025-10-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949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统编,2024年,下册,语文,九年级,学年
    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曹刿论战》 作业练习 一、夯基达标 1.文言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1)福:神弗福也( ) (2)鼓:公将鼓之( ) 【一词多义】 (1)故:①公问其故( ) ②故逐之( ) (2)以:①何以战( ) ②必以信( ) ③必以分人( ) (3)之:①肉食者谋之( ) ②公与之乘( ) ③小大之狱( ) ④公将鼓之( )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间:古义 今义 ) (2)肉食者鄙(鄙:古义 今义 ) (3)牺牲玉帛(牺牲:古义 今义 ) (4)必以情(情:古义 今义 ) (5)再而衰(再:古义 今义 ) 【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 (2)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例如: (3)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⑨,不鼓不成列。”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排成战斗队列。③既:尽,完了,终了。④司马:官名,指子鱼。⑤陈:同“阵”,列阵。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ɡ):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小大之狱( ) (2) 不禽二毛( ) 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6.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7.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三、济世今用 8.像曹刿这样有勇有谋的人,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特殊的名字,他们叫“士”。 有气节者谓之士,有远见者谓之士,善学者谓之士,抱负远大者谓之士...... 请同学们模仿示例,回顾文本中学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