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98939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11854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 cover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章节: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史时期,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科技与文化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从“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到载人航天工程的突破,再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的科研成果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材通过典型史实展现了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文化繁荣发展的历程。这一内容安排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国家在科技与文化方面的进步不仅增强了综合国力,也提升了国际地位,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教师在授课时可通过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勇于奉献的价值观,并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近现代科技发展常识,如对航天、核武器等有初步认识,同时通过语文、科学等学科积累了一定的科学家事迹知识。初中生处于具体运算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具备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但对复杂历史背景和技术原理的理解仍需借助直观材料和生活经验。本课重点在于理解“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科技成就的意义,难点在于认识科技成就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国家战略意义,要求学生能结合图片、人物故事和史事资料,理解科技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并从中感悟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两弹一星”研制和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科技突破与国家战略的关系,使学生理解科技进步对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作用,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原理。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60年代至新时代我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重大成就及其时间脉络,使学生准确把握现代中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空间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中关于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研制及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事迹的图文资料,使学生学会从多种来源提取有效信息,初步掌握运用史料支撑历史叙述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对“双百”方针、科技发展战略与文化成就之间关系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客观解释历史现象,理解政策决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逻辑。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与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树立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两弹一星”成就、载人航天发展、杂交水稻与青蒿素贡献 难点: 科技突破背后的国家战略意义、科学家精神的理解、科技发展与国家地位提升的关系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一段《东方红》演出片段的视频,并展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思考当时人们的反应和心情。 【展示材料】 ▲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群众游行(图注)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消息传出后,全国上下一片欢腾,许多城市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会让全国人民这么激动吗? 为什么在那个年代,国家既要发展科技,又要创作像《东方红》这样的文艺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材料与简明史料结合,激发学生对新中国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兴趣,引导他们初步思考国家发展背后的多重动力,为深入学习“科技文化成就”做好情感与认知铺垫。 探究新知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教师活动】 材料1: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核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现代史简明读本》 ▲图片注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问题:为什么我国要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原子弹?这一成就对国家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的史料,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