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39981

6 从军行(其一) 教学设计 (2)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78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从军,其一,教学设计
  • cover
从军行(其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边塞诗歌的意境特点,了解边塞诗的独特意象。 2、把握边塞诗的常见情感内容。 3、掌握边塞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归纳边塞诗的特点。 2、结合拓展练习,让学生运用边塞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去鉴赏边塞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戍守边疆将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授课的班级是高二文科班,高二级的学生已在必修课中学习了几个诗歌单元,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所以在这个专题的学习中就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和鉴赏方法。 2、边塞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资料导入 通过朗读回顾,感知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其三 活动2【讲授】边塞诗与边塞诗人 所谓“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唐时开始兴盛。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活动3【讲授】鉴赏《从军行》(其一) 1、知人论世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诗人。王昌龄以七绝见长,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的深沉风格。 2、朗读并思考 ①思考讨论:诗中那些意象体现出边塞诗的特点? 明确:烽火城、海风秋、羌笛、关山月 ②思考并讨论: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寂寞孤独、思念亲人 ③思考并讨论:这首诗如何抒写戍边将士的思亲之情,有何效果? 明确:第三句是实写戍卒吹笛思亲,第四句是虚写闺中少妇闻笛而念远之愁。虚实结合借闺中之思表达戍边之人的思亲之情。 活动4【讲授】手法探究———虚实结合 1、什么是“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强化诗歌感情。 “实”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 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在诗歌中,“虚”常包括四类: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回忆之境 ③未来之境 ④从对方的角度来写 2、虚景与实景的关系: ①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突出中心 ②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突出中心 3、结合学过的诗歌作品了解这一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例: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诗歌中关于虚实结合手法问题的答题步骤 问题示例:诗中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答题思路步骤:①指出实景、虚景 ②点手法:实景与虚景的关系(虚实结合、以虚衬实) ③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b.互相映衬,烘托渲染情绪) 活动5【讲授】高考边塞诗的设题特点 1、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 例: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04年江苏卷) 2、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怎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