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39986

6 塞下曲 教学设计 (2)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70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塞下曲,教学设计
  • cover
塞下曲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自主预习,能说出什么是人典、事典和语典。 (2)借力课堂研学,会什么是正用或是反用历史典故。 2.过程和方法 (1)能慧眼识典故,掌握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典故的方法。 (2)能够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述边塞诗中的典故,说出其妙在何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唐代边塞诗,培养诵读唐代经典诗歌的兴趣。 (2)分析边塞诗中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在高一诗歌阅读的基础上,获取一定的鉴赏知识积淀,借力“必修1”到“必修5”诗歌单元的篇章学习,孩子们对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有了直观的体验,但是他们对更深一层“诗歌用典”了解并不多。这些典故是理解诗歌作品的关键,所以面向学生进行备课,我将重心放在“唐代边塞诗的用典技巧分析”上,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首义。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讨论研学问题,能让学生分析《塞下曲》中典故的类型及正、反和明、暗使用情况。 (2)挖掘《塞下曲》中典故的使用效果,分析边塞诗中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利用文学积累,让学生能慧眼识典故,掌握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典故的方法。 (2)能够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述边塞诗中的典故,鉴赏其审美,培养诵读唐代经典诗歌的兴趣。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好,请坐!我们在高二下学期已经学过3首唐代的边塞诗了我们在这节课主要是集中来赏析边塞诗中的典故。今天要学习的课题就是“唐代边塞诗用典技巧赏析”,以即将要学习的《塞下曲》为例。为更好地学习,现在我们先看一首诗,大家是否熟悉。(ppt展示)学过吗? 学生齐:学过! 教师:大家一起读一遍吧! 学生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二、预习检测 【课前预习】 教师:准备《<塞下曲>研学案》助学资料 学生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典故和典故的分类 (一)什么是典故 本义:故,故事,成例,典故指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旧事旧例。来源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今义:“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现代汉语词典》) “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海》) 现在我们所说的典故,指的多是狭义的典故,也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二)典故的分类 1.人典 指历史人物典故。如三顾茅庐———刘备;指鹿为马———赵高;望梅止渴———曹操;纸上谈兵———赵括;破釜沉舟———项羽。诗歌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中就用了项羽这一人物。 2.事典 事典指引用古代故事或某人生平事迹以丰富诗意的写法。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秋思》)”中的“燕然未勒”就化用了“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历史故事。 3.语典 语典指变化前人词语,但沿用前人诗意的写法。如“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杜甫《赠韦左丞丈济》)”就化用了曹操《短歌行》里“老骥付枥,志在千里”一语。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创设,典故的分类是进行边塞诗教学的第一步,有利于学生对号入座。 教师:布置《<塞下曲>研学案》典故用法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 二、典故的用法 (一)正用 与反用 即丝毫未改典故原意;但又有所变化;反用即不赞成典故中的原意,提出相反的看法。但是诗歌中的典故有很多都是混合使用的。 (二)明用与暗用 明用指能看出典故的原本的语句,而暗用则是指用典比较隐晦,人们须从典故字面意思与推测其原典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