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殇》课堂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一、基础积累 1. 《国殇》的作者是_____,他是战国时期_____国人,他开创了_____ 这一诗歌体裁,其作品充满了_____主义色彩 。 2. 《国殇》是一首_____诗,“殇”在古代指_____,“国殇”的含义是_____。 3. 《楚辞》是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_____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国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 二、字词注音 1. 被( ) 2. 毂( ) 3. 旌( ) 4. 躐( )5. 殪( ) 6. 霾( ) 7. 絷( ) 8. 枹( ) 9. 怼( ) 三、选择题 1. 下列诗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B. 旌敝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C.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D. 天时怼兮威灵恕,严杀尽兮弃原野 2.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描写楚军将士手持武器、身披铠甲的形象,展现出他们的英武气概 B. “旌蔽日兮敌若云”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敌军的强大和来势汹汹 C. 诗中描写战斗的结局是楚军取得了胜利,体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D.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为国捐躯的楚军将士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 《诗经》和《楚辞》并称为“风骚”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C. 《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一组祭歌 D. 楚辞的特点是句式整齐,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4. 下列对诗歌中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旌蔽日兮敌若云”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敌军人数众多,气势逼人 B. “天时怼兮威灵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战争的惨烈氛围 C.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和坚定 D. “出不入兮往不反”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将士们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精神 5. 下列对诗歌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使诗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B. 诗中多采用七言句式,且中间用“兮”字隔开,形成独特的韵律 C. 语言简洁而生动,仅用寥寥数语就描绘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和将士们的形象 D. 运用了许多生僻字词,增加了诗歌的理解难度,体现了楚辞的独特风格 四、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国殇》原文,回答问题。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1. 诗歌前半部分是如何描写战斗场面的?请简要分析。 2.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诗中多次描写将士们的武器装备,有什么作用? 4. 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刻画将士们的形象?请举例说明 。 5.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诗的内涵 。 答案 一、基础积累 1. 屈原;楚;楚辞;浪漫 2. 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未成年而死或在外死去的人;为国牺牲的人 3. 屈原 二、字词注音 1. pī 2. gǔ 3. jīng 4. liè 5. yì 6. mái 7. zhí 8. fú 9. duì 三、选择题 1. C 【解析】A项“披”应为“被”;B项“敝”应为“蔽”;D项“恕”应为“怒” 。 2. C 【解析】战斗结局是楚军将士全部战死,并非取得胜利 。 3. D 【解析】楚辞句式自由,多用“兮”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