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一、基础积累 1.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____所作。 2. 文中“晋侯、秦伯围郑”中的“晋侯”指_____,“秦伯”指_____。 3. 烛之武是_____国的一位_____(身份),他在_____的情况下,“夜缒而出”去见秦伯。 二、字词注音 1. 氾( )南 2. 佚( )之狐 3. 缒( ) 4. 鄙( ) 5. 共( )其乏困 6. 阙( )秦 7. 逢( )孙 8. 杞( )子 9. 戍( )守 三、选择题 1. 下列诗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C.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失其所与,不智;以乱易整,不武 2.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秦、晋围郑的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时,指出灭掉郑国对秦国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晋国的实力。 C. 晋文公最终没有攻打秦国,是因为他认为攻打秦国不符合道义。 D. 文中的佚之狐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他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伯退兵。 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合称为“春秋三传”。 B.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 “东道主”一词最早见于《烛之武退秦师》,原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 以上选项都正确。 4.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 B. 沛公安在 C. 大王来何操 D. 以其无礼于晋 5. 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深明大义,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去说服秦伯退兵。 B. 郑伯善于纳谏,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能够诚恳地向烛之武道歉,并接受烛之武的建议。 C. 秦伯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在烛之武的劝说下,毫不犹豫地与郑国结盟,抛弃了晋国。 D. 晋文公优柔寡断,在子犯请求攻打秦国时,他没有果断地做出决定,而是犹豫不决,最终放弃了攻打秦国。 四、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 烛之武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退兵的?请简要分析。 2. “夜缒而出”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3. 从文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 本文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5. 有人说烛之武有勇有谋,但也有人说他是为了个人利益才去说服秦伯退兵的,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一、基础积累 1. 左传;编年;左丘明 2. 晋文公;秦穆公 3. 郑;佚之狐推荐,郑伯诚恳请求 二、字词注音 1. fán 2. yì 3. zhuì 4. bǐ 5. gōng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