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时《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主动参与实地测试活动,熟练使用平板和手推车完成运输任务,精准记录运输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如运输时间、用力程度、货物稳定性等,提升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学会对比分析平板和手推车的运输效果,能自主提出合理的评价指标,如运输效率、省力程度、灵活性等,并依据指标对两种工具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深入探究车轮在运输中的具体作用。 在小组合作中,明确分工,积极参与运输测试、数据整理、分析讨论等环节,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共同总结轮轴的特性和功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对平板和手推车运输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运用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总结出车轮(轮轴)在运输中的作用,如是否省力、是否提高效率等,培养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基于测试结果和生活经验,深刻理解轮轴的基本结构(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以及轮轴省力的原理,即轮半径越大、轴半径越小,越省力,锻炼分析推理能力。 能将轮轴的作用与生活中的轮轴类工具相联系,举一反三,理解不同轮轴工具的设计原理,如水龙头、扳手等,培养迁移思维能力。 (三)科学素养 知道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了解其基本结构包括轮和轴,掌握轮轴的主要作用是省力或提高工作效率。 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工具都是轮轴的应用,如车轮、水龙头、扳手、滑轮等,了解这些工具如何利用轮轴原理工作。 了解车轮的发展历程,体会轮轴在人类交通运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 (四)责任态度 在实地测试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时刻注意安全,爱护实验器材和运输物品,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损坏或意外,养成严谨的实验习惯。 激发对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观察生活中的轮轴类工具,主动思考其工作原理,培养对科学探究的持续兴趣。 认识到轮轴的发明和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培养尊重科学、崇尚发明创造的态度,明白利用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实地测试活动,清晰认识轮轴的基本结构,即轮和轴。 深入理解轮轴的作用,知道轮轴可以省力、提高运输效率和灵活性,以及轮轴省力的原理(轮半径越大、轴半径越小,越省力)。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轮轴类工具,了解它们如何利用轮轴原理工作。 (二)教学难点 理解轮轴作为杠杆变形的原理,由于难以直观感知轮轴与杠杆的联系,需要学生结合杠杆知识进行逻辑推理。 准确分析轮轴省力的原因,即轮和轴的半径关系对省力效果的影响,这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能将轮轴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分析复杂轮轴工具的工作原理,如滑轮的作用,培养知识迁移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展示:内容为古代人依靠人力、畜力搬运重物,汗流浃背却进展缓慢;紧接着切换到现代人使用汽车、火车等带车轮的交通工具快速运输大量货物的场景。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大家从视频中看到了古代和现代运输方式有哪些不同?为什么现代的运输方式更快捷高效呢?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改变运输的车轮。 通过生动的图片对比,创设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车轮对运输方式的巨大改变,为后续的实地测试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实地测试:运输货物 准备阶段: 各小组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包括平板(尺寸为 100cm×50cm)、手推车(车轮直径为 30cm)、两个相同的箱子(每个重 5kg)、两桶水(每桶 10kg)、秒表、记录表。明确 A 处到 B 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