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23928

初中数学沪科版(2024)七年级下册 7.4《 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 说课稿

日期:2025-11-24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303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初中,数学,科版,2024,七年级,下册
  • cover
7.4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 沪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第4节内容“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 1、 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为培养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不等式模型,能运用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7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后,根据学生已有的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及代数式等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生活中常见的排队问题。 2、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会列方程和不等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并能理解方程的解和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在现实问题中的实际意义。 3、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在排队问题中获得不等式模型,用不等式模型解决设定条件的实际问题。 2、通过实际演示感受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勇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养成文明排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经历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在活动中建立不等式模型,列不等式解决简单的设定条件的排队问题。 难点: 1、第一位不需排队“新同学”的到达时间,与他前面同学批改结束的时间满足: “新同学”的到达时间≥前面同学批改的结束时间。 2、用含有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新同学”Cn+1 的到达时间。 二、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本节课采用的是“活动演示、合作交流、探究归纳”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本节课采用师生演示、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参与整节课的学习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模型、验证反思的过程,形成模型观念;) (一)、情景引入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文明有序排队的图标,了解每月的11日为排队日,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2、学生列举生活中排队现象。 3、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排队图片,以学生面批作业引入活动一 (这样设计1让学生明白有序排队是一种讲文明的表现,设计2让学生感受排队现象在生活中频繁出现,设计3感受身边的排队现,引入活动一。) (二)、活动演示建立模型 活动一 在一次数学练习中,老师按照“先写完,先批改”的原则给学生进行面批作业,老师每2min批改一份作业,已知老师开始进行批改时,已有3位同学答题完毕到达讲台边等待,在老师开始面批1min后,又有一位“新同学”答题完毕,且预计后面每5min都有一位“新同学”答题完毕、 (设计意图:用学生经历过的老师面批作业为背景,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便于理解排队问题中排队消失时的数量关系。) 1、理解题意。规定老师开始批改作业时已有3位学生在等待用e1,e2,e3表示排第一、第二、第三的三位同学,1分钟后又有一位“新同学”到达用C1表示以此类推。 2、选1位学生扮演老师,8位扮演学生,(8位学生分别用e1、e2、e3、c1、c2、c3、c4、c5 来表示)老师控制时间的走动,并及时叙述整个动态过程。 3、重点讨论c3到达时间与前面学生的批改时间分别是多少?归纳出“新同学”到达时间≥前面学生批改结束时间时,排队消失。(板书:“新学生”的到达时间≥前面学生的批改结束时间) 4、问c4、c5、到达时间和与他们前面学生的批改时间怎么求。(并板书计算过程,为后面计算通式作准备) 活动二 1、在上面的活动中,(其它条件不变)当批改作业开始时已有6位学生在等待,你准备如何解决。(列表法) 2、让学依次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