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42463

8《我的回顾》导学案4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0次 大小:158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我的回顾,导学案
  • cover
《我的回顾》导学案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因创立相对论学说,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写作背景 怀疑精神是由求实精神引申而来的,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表现,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和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没有合理怀疑,就没有科学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怀疑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学说,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达尔文怀疑“物种不变论”,创立物种进化论;爱因斯坦怀疑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这篇《我的回顾》,就表现了爱因斯坦的怀疑精神。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讣告(fù) 卓越(zhuó) 桎梏(zhì ɡù) 吞噬(shì) 毋庸置疑(wú yōnɡ) 2.词义 讣告:①报丧;②报丧的通知。 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 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作出了错误的结论。 以至: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至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写这篇文章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2~7段),按时间顺序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领悟。 二、内容详解 本文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是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文章第1段,交代写这篇文章的缘起。爱因斯坦首先交代了自己的年龄,他已经67岁,年事已高,因此说“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语气幽默而亲切。接着说明写作的缘起:不仅是因希耳普博士的劝说,更因为自己确信,“向共同奋斗的人们讲一讲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在回顾中看起来是怎样的,那该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向“共同奋斗的人们”提供一点经验和启示。“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是这篇文章的“纲”,总领全文。 第2段,写自己少年时期对物质生活追求的摒弃和怀疑态度的养成。爱因斯坦清晰而深刻地回顾了他少年时期的思想轨迹:他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这里所谓的“追逐”,从后面“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可知指的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爱因斯坦认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